1928年,英國化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Sir Alexander Fleming),發現了盤尼西林,純屬無心插柳柳成蔭。當時,他正在計劃撰寫金黃葡萄球菌的論文,在實驗室裏培植金黃葡萄球菌。黴菌孢子無意中掉進培養皿中,弗萊明竟不知不覺,回鄉度假。個多月後,他返回實驗室,發現培養皿裏,長出一塊青黴菌,周圍卻沒有細菌。弗萊明立即想到:青黴菌會殺菌,這便是盤尼西林。
在實驗室中發現盤尼西林,不等於可以迅速地用來醫治病人。盤尼西林真正普及,在一般藥房都可以買到,要等到1943年。當時,醫學家樂觀地說:人類已踏入「抗生素時代」。許多細菌產生的疾病,都可以靠大量生產盤尼西林,和發現新的抗生素去醫治,大大的減低病人的死亡率。二戰以後,人類壽命愈來愈長,抗生素居功至偉。
抗生素無法醫治病毒
不旋踵,醫學界發現了病毒。病毒不是細菌,抗生素無法醫治病毒引起的炎症。人類常見的疾病:如喉嚨發炎、感冒、腸胃炎等,大多是感染病毒,使用抗生素根本無法治愈或減輕病徵。可惜,至今仍然有不少人感染上述的常見疾病時,自行或要醫生處方服用抗生素。
細菌在地球生存了億萬年,「生命力」強橫,哪會這麼容易給抗生素打敗?醫學界發現,細菌很快便演化出抗生素抗藥性(antibiotic resistance),即是說,一般抗生素已無法殺死它。1945年,亞歷山大.弗萊明獲得諾貝爾獎不久,便警告世人:當任何人都可在藥房買到盤尼西林,少不免會因濫用而導致細菌迅速演變成抗藥惡菌。
盤尼西林普及未夠十年,已出現抗盤尼西林的惡菌。1948年發明了四環黴素(Tetracycline),但1950年代未過去,便有抗藥惡菌足以對抗此抗生素。1952年發現了紅黴素(erythromycin),三年後即演化出抗此藥的惡菌。1960年,用人工合成的方法,製造出甲氧西林(Methicillin),對付抗盤尼西林的惡菌,但不到一年,便出現了MRSA,即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近年,最「兇惡」的要算ESBL,它存在於一些桿菌中,對大多數抗生素(包括盤尼西林類抗生素),都產生強大的抗藥性。
一旦感染隨時致命
人類發現抗生素以後,抗生素與抗藥惡菌的鬥爭,從來都沒有停止過。人類每發現或人工合成一種新抗生素,惡菌就演化出對抗此抗生素的抗藥性,以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4年中的報告宣稱,全球將進入「後抗生素時代」,因抗藥性惡菌愈來愈厲害,原本可治療的普通感染和輕微損傷,一旦感染抗藥惡菌,都可能致命。
根據世衛的報告,如今每年全球因感染抗藥惡菌而死的病人,達70萬名,主要在落後及發展中國家,如印度,每年因此喪生的嬰孩,已達63000多名。
歐洲25000人。美國疾控中心估計:美國每年有23000人,可是,每年因感染抗藥惡菌而患病的,單單美國已達200萬人。為此,美國政府付出龐大的醫療費用。世衛估計,到了2050年,全球死於抗藥性惡菌感染的病人,每年將增至1000萬,是當今的14倍以上,全球經濟損失達100萬億美元。
撰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