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新書契合書展「飲食文化」主題 書中細味港式煙火氣與人情味

時間:2025-07-12 05:01:54來源:大公报

  圖:新書契合書展「飲食文化」主題 書中細味港式煙火氣與人情味

  第35屆香港書展將於7月16日至22日在灣仔會展中心舉行,香港三聯書店、商務印書館、萬里機構於書展開展前出版一系列新書,種類豐富多樣,從探索香港社區變遷、到審視文明的流變、再到聚焦日常生活的飲飲食食,引領讀者回望穿梭古今,發掘歲月輪轉下的人文風景,在煙火氣中細味充滿人情味的香港地。\大公報記者郭悅盈 劉 毅

  今年,香港三聯書店將在香港書展上,以「香港地景:拼出一幅跨越時空和現實的地圖」為主題,出版超過40本新書,按照建築與城市設計、香港行業記聞、歷史及社會、文學創作、飲食文化、身心靈健康等會範疇,推出《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細節與美學》、《百廢待興:戰後香港重建歷程》、《無名特技人七號│八十年代香港特技行業記趣》、《港香情》等一系列新書,題材涉及香港戰後建築、城市景觀和行業記敘專書等,描繪香港的城市變遷、行業浮沉,並由此展示城市之歷史脈絡。

  三聯:多題材展示香港歷史脈絡

  三聯書店的書展展示攤位,融合多種新書的視覺元素,包括多幅布幔展示《紙筆.香港:香港城市變遷的筆墨記錄》作者、本地品牌Paper with Pen創辦人簡國軒所繪畫的城市速寫,以及《山中之城:香港山城社區的觀察與想像》中的山城俯瞰圖。同樣是描繪香港,前者筆觸細膩,後者則線條理性、井然有序,呈現截然不同的香港面貌。《香港電話│早期電話史與原理》作者羅肇忠亦與一眾讀者一同「時光倒流」,在攤位展示高像真度30年代電話亭和1960年代以電木膠製造的9號A電話。

  為配合本屆書展主題「飲食文化.未來生活」,香港三聯書店特邀一代潮菜掌門鍾成泉分享他逾半世紀對潮州菜烹飪功夫的探索和其中妙趣,書中包含60篇美食軼事,40道獨家珍藏的菜譜,以海洋和田園文化為線索,聚焦魚的吃法、無肉不歡等主題,向讀者傳遞潮汕風味的濃濃煙火氣。

  商務:聚焦人文社科本地文化

  商務印書館近日於尖沙咀舉辦2025年香港書展重點新書巡禮。適逢2025年為商務印書館在港成立111周年,今屆書展以「每一頁 都是一次遠征」為主題,聚焦人文社科、本地文化與語言學習三大板塊,推出多部新書。

  香港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毛永波介紹,今年以「每一頁 都是一次遠征」為參展主題,鼓勵讀者從書頁中探索歷史、內心與未來。他以「教育、發掘、連接、突破」八字概括今年出版重點,涵蓋學術與普及教育、香港歷史記憶、文學與文明互鑒,以及如何面對當下困境:「我們出版了不少學術著作和文化類書籍,也有溫暖人心的故事。希望透過書籍,讓大家在閱讀中找到精神的疆土,讓香港在多層次、多維度中閃耀光芒。」

  在商務印書館新書推介會上,《張愛玲在香港》的作者吳邦謀介紹了書中關於張愛玲在香港的生活點滴,其中特別講述她與香港電影、文化以及歷史的深厚聯繫。《學生摘星│精解世說新語》作者施紅紅及萬堯鈴則希望通過經典文本激發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不少學生一聽到『文言文』就覺得好離地,但其實可以很輕鬆、很有趣。」兩位作者在書中保留了《世說新語》的36個主題,並設計了多角度的閱讀與寫作應用練習,涵蓋語言技巧與審題訓練。

  萬里:深耕生活文化領域

  萬里機構以「飲食.生活.再發現」為主題,喚起市民對昔日街坊風情的集體記憶,呈現本地情懷。推出的多本新書聚焦於飲食文化、保健養生與優質生活等範疇,延續「引領讀者邁向優質生活」的出版理念。多位重點新書的作者皆為知名人物,屆時將舉行多場文化講座與簽名會。

  在今年書展中,萬里機構的攤位將以懷舊「士多辦館」為主題做布置,擺設包括瓶裝飲料熱水櫃、色彩繽紛的汽水與啤酒膠箱、桶裝棒棒糖與懷舊玩具扭蛋機等,正好切合今年香港書展「飲食文化.未來生活」的年度主題,亦配合重點新書《樓下士多.辦館.糧油雜貨》的出版,帶領讀者重新遊歷昔日滿載人情味的香港地。

  萬里機構:

  譚潔儀著《樓下士多.辦館.糧油雜貨》

  《樓下士多.辦館.糧油雜貨》回望香港昔日街坊生活,以士多、辦館與糧油雜貨舖為切入點,呈現本地社區購物文化的變遷。書中介紹這類家庭式經營小店的歷史與特色,記錄它們如何以靈活的售賣方式、平實的價格與濃厚人情味,建立起鄰里之間守望相助的關係。透過店主的口述故事與現場照片,本書不僅保留了小店的真實面貌,更喚起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映照出屬於香港的日常風景與情感連結。\圖片:萬里機構提供

  蕭欣浩著《尋味非遺》

  《尋味非遺》作者蕭欣浩亦為《大公報》小公園版面的「古聞港食」專欄作家,作者長期關注本地飲食文化。書中以十項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冊的香港傳統小吃為主題,包括蛋撻、菠蘿包、港式奶茶、茶樓點心、雲吞、水餃、蠔豉、蝦膏、豆品等,透過與師傅訪談、實地觀察與歷史考證,拼貼出一幅屬於香港日常的文化風景。\圖片:萬里機構提供

  商務印書館:

  蕭煜民口述、林祖輝著《詠春之路七十年》

  由葉問弟子蕭煜民口述、林祖輝撰寫的《詠春之路七十年》,不僅記錄詠春拳的核心技法與葉問授課細節,更以第一人稱視角,還原一位習武者在香港動盪歲月中的成長、堅持與傳承。林祖輝透露,書中既談詠春與物理力學、經濟學的關聯,也細寫師徒間的茶敘與情誼,勾勒出一代人的記憶。中英雙語排版,亦讓這段從小巷傳向世界的武學歷程,有了可被不同語境理解的出口。

  鄭寶鴻著《香港巴士百年光影─從公眾電機車、街坊汽車到巴士》

  作者鄭寶鴻花費近20年搜集舊報紙、車票與珍貴圖片,通過該書細緻還原香港自1900年代起的巴士發展歷程。書中不僅記錄了單層巴士、雙層巴士的演變與塗裝變化,更詳述售票制度、戰後交通恢復、日治時期車輛徵用等歷史。鄭寶鴻受訪時感慨,「這些不只是交通工具的演變,更是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史。」

  香港三聯書店:

  馬冠堯、張瑋宗著《百廢待興:戰後香港重建歷程》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80年前,剛剛走出戰爭陰霾的香港,百廢待興。作者梳理了大量香港戰後的歷史檔案與相關資料,從戰後重建規劃、軍政府到民政府的過渡、金融與財政系統的重建、戰後的社會福利政策與實踐,以及戰後的房屋政策、教育政策、醫療衞生服務、基礎設施與城市規劃等方面,以全新視角重新審視當時的社會政策和市民生活,勾勒出充滿艱辛和血淚的重建故事。

  鄧皓荃著《港香情》

  人人都知香港這個名字,但「香」從何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是香港神香業的興盛時期,但隨着工藝師傅老去、工廠北移和移風易俗等,行業自八十年代起式微。本地香藝師鄧皓荃融合豐富的行業知識和經驗,分享沉香原材料在香港的種植、販運情況,以及老香舖歷史等,並訪問多位香港神香業界的前輩,詳述他們昔日的光輝事跡,填補香港神香業研究的空白。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