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追捕》槍戰連連

時間:2017-11-23 03:15:52來源:大公網

  圖:雙雄各持槍,是吳宇森電影的經典動作

  每一部電影都有自己的命。有的電影在產地大受歡迎,但賣去外埠,因為種種原因變成邊緣小眾;也有部分電影,在本土既不叫好也稱不上叫座,但到了外地卻成為了傳世的經典。對香港觀眾來說,這樣的例子有《時光倒流七十年》(Somewhere in Time,1980),而另一個影響更大的例子是上世紀七十、八十年代之交,日本電影《追捕》(1976)在內地的流行。這部電影的影響力持續到今天,發展到由吳宇森這個級數的國際大導演來重拍成為現在這齣《追捕》(2017)。

  行 光

  日片《追捕》在內地受歡迎程度之高,讓男女主角高倉健、中野良子成為了一兩代中國人的偶像,而導演佐藤純彌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則變成了中日合拍電影的專業戶。

  吳宇森版《追捕》基本上是一部「國際電影」,雖說是中國版本的重拍,但故事依然發生在日本。除了張涵予演的主角杜丘是中國人外,其他角色不是日本人就是韓國人,或者是中日混血兒,於是,片中的對白也是中日英等多國語言齊飛。

  電影講身為日本一大藥廠法律顧問的中國人杜丘,在即將離職時捲入一宗兇案中─他早上一覺醒來,發現身邊出現一具女屍,而傭人指證他是兇手,來查案的警察先是逼他逃亡,然後開始追殺他。杜丘被羅織構陷,只好親自查明真相,在逃避日本警察追捕的同時,一步一步去尋找真相。而經驗豐富的警探矢村,覺得其中有詐,在追捕過程中,和杜丘發展出一段惺惺相惜的情誼……

  陰謀早早說破

  吳宇森這個新版的《追捕》,保留了杜丘、矢村、真由美幾個原版的角色,以及藥廠陰謀這個大線索,但電影的發展方向和關注點,其實和原來風靡內地觀眾的日本舊版完全不同。

  日本原名《渡過憤怒的河》的《追捕》,是一部懸疑動作片。主角杜丘和新版一樣是從事法律工作,不同的是,他是檢察官,是政府機構的一員,而矢村則是慣常和他合作的警察。杜丘被人構陷進而逃亡,有很重的被自己人出賣/誤解的味道,而且杜丘對於為什麼被人構陷犯罪,是完全掉進五里霧中,他、矢村以至觀眾要到電影推進了大半部,才對整件陰謀有點眉目。從逃亡和追捕雙方的視點出發,限制觀眾的視點,日版《追捕》用的是典型的偵探故事手法,直到最後才把陰謀揭開。相比起來,新版的《追捕》從一開始就把陰謀的策劃者攤在觀眾面前,就顯得有點乏味。

  話說回來,舊版的《追捕》其實也是一部以「動作」推進劇情的電影,不斷發生的事件,杜丘的不斷逃亡,快速的劇情推進讓觀眾忽略各種細節的不通(相比起同期的日本偵探片,舊《追捕》的查案方法近乎胡鬧),而是記住了各種視覺奇觀─在北海道開小型飛機逃過追捕,或是在新宿鬧市縱馬狂奔等等。而高倉健穿過了半個日本的逃亡設計,多少也是借用了他過去十年一系列黑幫、逃獄片的角色形象。

  男性情誼欠奉

  相比起來,新版的《追捕》多了很多槍戰和車輛追逐的場面,始終是吳宇森的電影嘛。可惜的是,杜丘在新《追捕》裏的逃亡,時空一直很混亂,除了案件的起點大阪,他逃亡的地點,真由美的牧場所在,都沒有明確交代,讓整場逃亡/追捕亂跑一通,而大反派派出的一眾殺手更是喧賓奪主,比警察更積極,把「追捕」變成了「追殺」。新《追捕》把一個中國人硬塞進日本的背景之中,可能是以上問題的根源。因為杜丘不是日本人,自然不可能是政府官員,也不能像原版那樣在深山老林來去自如,只好把故事變成了一場又一場的槍戰和打鬥,以及動漫電玩劇情般的陰謀。

  吳宇森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的經典作,除了漂亮的槍戰動作,更重要的是有強烈的情緒/男性的情誼作支撐。可惜的是,這部新《追捕》既沒有受屈的苦悶,也沒有合乎常理的男性情誼,有的只是不斷的追逐和槍戰。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