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張漢文在廣東東莞開辦工廠,成為首批登陸投資的台商。圖為他創辦的富華鞋廠 黃寶儀攝
「那時我在台灣聽說大陸滿街都是武警、很恐怖。」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首任會長張漢文回憶起28年前投資大陸時心裏曾經過一番激烈的掙扎。1987年雖然兩岸開放探親,但到大陸的台灣商人並不多,對曾經隔絕數十年的大陸知之甚少。雖然充滿疑慮,但張漢文經過實地考察後,決定在廣東東莞當「開荒牛」,成為首批登陸投資的台商。正是由於張漢文眼光獨到、敢為人先,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兩岸交流30年來,台商足跡幾乎遍布神州大地,兩岸經貿總額也從1987年的15億美元上升到去年1796億美元,有力地推動了大陸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
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
1989年台當局鼓勵發展高新技術,企業面臨轉型升級的挑戰,製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在台灣已經很難生存。當時,很多台灣企業家都把工廠遷移到東南亞。張漢文在那一年也到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考察,尋找企業轉移的地方,但由於當地工業基礎和物流設施不發達,令從事外貿的張漢文失望而回。於是有香港的朋友建議他到大陸看一看。
張漢文1949年隨母親赴台,之後再沒踏足大陸,那一次是他離開家鄉江蘇江陰40年後首次回鄉。他發現家鄉與想像中完全不一樣,整個社會都很自由,人民生活也改善了,台胞回來很受禮遇,買火車票都有特殊窗口。但當時江蘇的工業不發達和物流不便利,於是又在朋友的提議下到廣東東莞考察。
百日建起首條生產線
那時的東莞全是高低不平的丘陵,甚至沒有一條像樣的馬路,但卻有一個獨特的優勢:貨物可以直接運到香港。對於做出口貿易的企業而言運輸方便至關重要,東莞正符合這個條件。另一方面,張漢文感受到東莞當地官員很親切,老百姓思想也開放,當時他就覺得這個地方可以考慮。1990年張漢文決定落戶東莞。其富華鞋廠遂成為第一批轉移到大陸的台灣工廠。
上世紀九十年代,東莞為了吸引海外投資,當地政府已建好了廠房,投資者可以廉價租用,無需為找土地、建廠房而傷腦筋。台商只要帶着機器、技術、客戶、材料、資金進來,找一個合夥公司幫忙辦好各種手續,幾乎可以馬上開工。
張漢文第一條生產線,從落地到正式開工只用了三四個月,一年半以後又建了第二條生產線。在張漢文的企業剛剛落地那五年,台商在東莞的投資非常便利,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台資企業落戶東莞,台商隊伍也日益壯大。
2000年以前,東莞是舉世聞名的製造名城,「全世界一聽說東莞,都覺得在那裏發展會掙很多錢,那時年輕人打工都要到廣東、到東莞」,說起上世紀90年代的輝煌,張漢文一臉自豪,認為台商對國家的經濟發展、解決就業等都很有貢獻。
傳統行業蘊含高科技
工廠越來越多,需要的工人也越來越多,東莞開始出現缺工人、缺土地的現象,加上後來大環境的影響,大陸方面希望企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張漢文說如今全國各地發展起來的台資企業幾乎都與東莞有關係,尤其是製造業,都是東莞分廠分出去的,現在全國各地很多台協會長也是東莞出去的。
在很多人印象中,製鞋是傳統產業,既是勞動密集型又耗能污染,是要淘汰的行業。然而,記者在參觀位於東莞高埠的富華鞋業時,卻是廠房明亮,每一條流水線上工人各司其職。在產品展示廳,記者還看到一封來自美國的感謝信,寫信的是一位女士,她的丈夫穿了張漢文企業生產的抗電擊靴,在遭遇接觸14000伏電流的意外後,不僅活了下來,並且毫髮無損。
張漢文說,由此表明鞋子也可以是科技含量很高的產品。這些年,當缺工在大陸成為常態後,張漢文也在積極設計自動化生產線,但他坦言並不容易,電子類產品實現自動化生產容易,而一隻鞋子的生產要經過十幾道工序,當中大多需要人手操作。
創建全國台企聯
從當東莞台協會長開始,張漢文就一直致力於為台商排憂解難。大家也常請他幫忙解決問題,這讓他堅定了成立全國台企聯的想法。經過兩年籌備,張漢文於在2007年成立了全國台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並得到大陸方面認可。全國台企聯將大陸台商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成為促進兩岸經貿交流和推動兩岸和平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