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2016年通識科卷一題一的失分陷阱

時間:2017-10-24 03:15:57來源:大公網

  按考評局數據,2016年通識科文憑試試卷中,作答卷一題一的考生普遍表現較其餘兩題好。該題不但議題較生活化,而且題型較簡單直接,但要在普遍考生都有能力作答的題目中脫穎而出並不容易,一不留意更會失分,以下是考卷題目及筆者對題目的一些分析。

  (a)描述資料A顯示香港農業的一些趨勢。 (4分)

  (b)就資料A及B,指出及解釋可能影響目前香港農業發展的兩個因素。 (6分)

  (c)「城市農耕會改善香港人的生活素質。」解釋資料如何支持這項聲稱。 (8分)

  就題1a而言,是難度較低的數據分析題,只有一條折線圖及兩項棒形圖,而且升跌幅明顯。題目要求亦不高,考生只需個別描述數據及升跌,並綜合出香港農業趨勢。考生在折線圖需指出耕地面積持續減少,而近年減幅放緩。棒形圖則需要指出本地蔬菜產量下降,而蔬菜的總食用量上升,兩者差距擴大。考生應留意到在需求(總食用量)上升的情況下,本地農田及農作物產量減少,進而歸納出在本地市場增長下,本地農業反而萎縮的情況。由於涉及兩個圖表,考生宜留意時間分配,只需簡要描述並點出變化,切忌「逐年」評述。

  題1b則是因素題型,並要求考生使用資料A及B作答。考生在此類題型通常易犯兩種錯誤,其一是誤把原因當作因素,其二是未有全面利用資料A及B,考生一般對數據或圖表佐證能力較弱,只利用文字資料回答,忽略了資料A的運用,因而失分。針對資料運用的情況,考生應先留意資料間的共通點,如資料B中提及農民把土地售予發展商,資料A數據亦反映耕地面積下降,因而可從兩個資料得出售賣農地導致耕地減少,對香港農業發展呈負面影響。

  然而,耕地減少是現象,而售賣農地亦太空泛,考生需要多想一步思考影響土地擁有者賣地的宏觀條件及進行「概念化」,如城市發展下農地被改變用途或用作發展新市鎮、土地擁有者為賺取較高回報出售或改變土地用途等,可歸納為城市發展、經濟誘因等。除此之外,考生在此題亦欠多角度,只留意到對香港農業發展有負面影響的因素,忽略一些可能對香港農業發展有正面影響的因素。例如資料A中顯示蔬菜食用量上升,而資料B亦提及市民對本地生產食物的渴求,可歸納出市民對本地蔬菜需求上升亦是其中因素。如考生對本地農業有既定想法,只從負面角度考量,答題困難便會提高。

  題1c初看以為是資料評論題,但其實題目已有既定立場,考生只需解釋「資料如何支持這項聲稱」,與2013及2014年試題分為提問「多大程度」及「是否支持」有所不同。然而,相同的是考生必須根據資料證立命題,即「城市農耕會改善香港人的生活素質」。題目未有明確指出需要使用那項資料,因此應使用所有資料作證。部分考生在處理此類題型時會按資料分段敘述,例如利用資料A作經濟層面的支持論點、資料B在社會層面的支持論點,但此答題方式令每項資料只局限回應單一範疇,未能充分利用資料及展現考生綜合分析能力。因此在作答此類題型時,宜以不同角度為主,再逐一配以資料證立命題。

  另外,考生在回應題目時往往忽略陳述中的關鍵詞。題1a、b所指的是「香港農業」,但題 c 則是「城市農耕」,述及範圍已有所縮小,如考生未有留意此轉變,仍以整個香港農業為考量,未有針對資料C所提及的學校、屋頂等城市農耕作回應,則會失分。部分考生亦未有論證「城市農耕」與「生活素質」的關係,只提及一些「城市農耕」的好處,例如資料提及綠化屋頂有效降溫,未有延伸說明到如何改善市民的生活環境,令市民生活更舒適。忽略關鍵詞的重要性令部分考生在作答時未能切中命題,即使資料運用得宜,亦難以取得佳績。

  青松侯寶垣中學老師 李啟豪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