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中,颱風和洪水比較容易預測,地震則只能長線預測,卻無法確定什麼時候發生,因而造成的災害較為嚴重。假如地震發生在渺無人煙的地區,災害不大。問題是,現時90%地震發生在太平洋的「火之圈」(Ring of Fire)內,即東至菲律賓、日本、台灣,西至美國(阿拉斯加、加州)、墨西哥、智利等國家。全球75%的活火山亦在此圈內。
餘震災害不遜地震
地震分兩類:一是地殼板塊移動和摩擦引起的,另一是地殼板塊受壓而產生震動。前者比較容易探測到,後者則難以預測。無他,地震帶經常會發生輕微地震。這些微震會否帶來強烈的地震,誰也不知道。2008年年底,意大利L'Aquila小鎮發生了逾30次黎克特制3.5級的微震,但六名地震專家仍然認為:微震不致帶來強烈地震。結果,2009年4月,該鎮發生了規模6.3級的地震,超過300人死亡。六名地震專家被控告誤殺,罪名成立。2014年,被告上訴成功,一人減刑,其餘無罪獲釋。天災不只是天災,必添上人禍。這便是典型的例子。
地震難以預測。唯一可以預測的是,強烈地震後必有連串較輕微的餘震。假若第一次大地震已經震斷道路及其他交通設施,無水無電,救援難以到達災區,餘震做成的災害,往往不下於強烈地震。
現時最先進的探測儀器,只能在地震前發出一至十多分鐘的預警。2011年,日本東北太平洋近海地震,是日本有觀測紀錄以來最大規模的地震,福島海嘯導致核泄漏,事前只得到一分鐘的預警。是以要防止地震,必須平日做好準備,包括:建築能夠抵禦強烈地震的樓宇、興建有充足救傷設備、食物和清潔的水的防震中心,地震發生時,居民可往躲避。平日經常舉行防震練習、如何救災……等等。這方面,日本做得最好,連小學生都清楚知道地震發生時怎麼辦,不致恐慌。
治標的方法,當然是將居民搬走,放棄會發生強烈地震的地區。然而,這些地區往往是歷史悠久的名城,要放棄,談何容易?今年九月發生地震的墨西哥城,建在14世紀的名城之上。古時,該地是湖中一個島嶼。現時,湖水已抽乾,但乾涸的湖底始終有欠穩固,建築物防震度不高,發生地震時災害難免較嚴重。
寧重建不放棄舊城
可是,墨西哥城是墨西哥的首都,人口接近900萬。要遷都,談何容易?唯一辦法便是地震前盡量做足防震工夫,地震後重建。震一次,重建一次。
美國加州處於聖安德列斯斷層,此斷層活動頻繁,經常發生地震。1857-1989年間,共發生過四次大規模的地震,小規模的地震更是廿多年便發生一次。1906年,三藩市大地震,整個城市80%被毀,經濟損失達107億美元(以2016年物價計算),連當時的滿清政府也撥出14萬両銀救濟受災華人。災情如此慘重,而且往後必會再發生強烈地震,何不釜底抽薪,放棄三藩市,另找安全地方安置人口?然而,美國政府寧願撥款災後重建,也不放棄。 撰文: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