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自許政治立場深綠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做夢也沒想到,有一天他會被綠營扣上「紅帽子」。
近日民進黨立委批評柯文哲的言行從深綠變成淺綠,最近變成淺紅,不再是民進黨的盟友了。這番話印證了「政治圈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上一屆地方選舉,柯文哲嶄露頭角、人氣旺盛,在民進黨的「禮讓」下,入主台北,終結了國民黨連續16年管治台北的紀錄,為民進黨贏得大選奠定重要基礎。但如今隨着民進黨當局聲望江河日下,柯文哲與民進黨漸行漸遠,綠營基層更是接連對柯文哲發起攻擊。然而,在「柯強綠弱」的政治現實面前,明年台北市長選舉民進黨似乎沒有更多的籌碼。
回顧這三年來,柯文哲在台北市的施政表現可圈可點。其上任之初,接連發生「五大弊案」、「波卡事件」、颱風天指揮不當、交通堵塞、大巨蛋停建等一系列爭議事件,加之口無遮欄,聲稱「被殖民越久越文明」、把英國議員克雷默贈送的懷表說成是「破銅爛鐵」、拋出「郵局消失論」,備受輿論抨擊,聲望在「六都」首長中倒數第一。
然而,今年七月的上海之行為柯文哲贏得不少掌聲,民望急升,甚至超過在民進黨中人氣最旺盛的「行政院長」賴清德。究其原因,主要是民進黨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聯繫溝通機制停擺,兩岸關係陷入僵局,而柯文哲在處理兩岸事務方面展現務實態度,其「一個中國不是問題」、「兩岸一家親」等正面論述,使「上海─台北城市論壇」(雙城論壇)這三年來如常舉行。
島內輿論對柯文哲訪滬給予積極評價,正正折射出民眾對蔡政府無法處理兩岸關係的強烈不滿。
兩岸關係可謂民進黨的「死穴」,而柯文哲偏偏在此領域受到好評,更令民進黨氣急敗壞。此外,這一年來柯文哲對民進黨的批評毫不留情,也令綠營支持者心懷怨恨:他批評當局的「年金改革」違反法律基本原則,讓台灣陷入政治困境;他質疑「前瞻計劃」債留子孫,諷刺當局「只想花錢,不想做事」。雖然柯文哲出言不遜,雖然綠營基層強烈反對,但民進黨高層還是保留了與柯文哲的合作空間,最近決定「非執政縣市如台北市由選對會協商適當人選,而該人選未規定要入黨」。外界稱之為「柯文哲條款」。民進黨高層此舉也是無可奈何。在「雙城論壇」和台北世大運後,柯文哲的民望有如谷底反彈,民進黨目前並無能與柯文哲對戰的實力人選,如果硬推自己人出戰,有可能會分散泛綠票源,讓國民黨坐收「漁翁之利」。如今離地方選舉還有一年,民進黨高層不想與柯文哲撕破臉皮,也是給自己留一條後路。
柯文哲在處理兩岸事務方面頻頻得分,民望起死回生,正正反映了台灣社會期待兩岸關係改善的迫切心情。反觀民進黨,迄今不願放棄「台獨」黨綱,破壞兩岸關係,逆民意而行,必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