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當局領導人蔡英文昨天接見「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理事長谷崎泰明時表示,台灣希望能早日參與包括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在內的各個經濟組織。看來,即使美國特朗普政府今年1月宣布退出TPP後,台灣方面對TPP仍不死心。當初,台灣看中TPP,主要原因顯然是為了打開美國這個龐大的市場,如今雖然美國「打退堂鼓」、TPP效應大打折扣,但TPP還有11個成員國,這對台灣而言仍具吸引力,畢竟如果能加入TPP,就等於一次與11個經濟體簽署了貿易協定。然而,目前TPP 11個成員國彼此意見紛紜,沒有了美國的TPP是否能發展下去,仍存變數。就算TPP沒有解散,台灣能否加入,恐怕還要一段漫長的路要走。
TPP最初是由新西蘭、新加坡、智利和文萊4國發起的一項多邊自由貿易協定,旨在消除從汽車到大米在內的眾多商品的貿易壁壘,於2009年開始由美國主導,日本、加拿大、澳洲、墨西哥、越南、秘魯、馬來西亞等共12個成員國參與。不料,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捲土重來。美國總統特朗普今年初上台後即宣布退出TPP,使TPP陷於群龍無首的尷尬境地。但台灣方面希望加入TPP的初衷不改。這並不令人意外。過去國民黨執政時,兩岸關係大幅改善,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台灣方面隨後也與新加坡、新西蘭等經濟體簽署自由貿易協議(FTA)。但民進黨蔡英文政府上台後不承認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導致兩岸聯繫溝通機制停擺,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台灣方面想要與其他經濟體簽署FTA,門都沒有。所以,TPP成了台灣融入區域經濟的「捷徑」,就算沒有了經濟總量巨大的美國,台灣也不會捨棄TPP。尤其現在日本政府成了TPP的「領頭羊」,正中蔡政府下懷。不過,TPP能否撐下去,變數頗多。
自美國退出TPP後,日本政府便接棒繼續推動,一方面,企圖拉攏其他成員國一起借TPP與美國開展自由貿易談判,這比日本單獨與美國談自貿協定更能減少來自美國的壓力,從而少作讓步;另一方面,意欲謀求亞太經濟主導權,從而抗衡中國大陸。但相較於日本、澳洲、新西蘭、墨西哥等貿易自由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希望繼續推動TPP,越南、馬來西亞、秘魯、智利當初加入TPP的目的原本就是瞄準美國市場,現在美國退出了,他們的態度就比較消極;至於文萊、新加坡、加拿大,則擔心拋開美國搞TPP容易引發反感,目前持觀望態度。可見,TPP各經濟體同床異夢、貌合神離。日後即使TPP繼續存在,但外界預料台灣若要加入TPP,仍面臨嚴峻挑戰。日本政府必藉此要求台灣方面解禁核災區食品進口。此外,部分TPP成員國已表達對中國大陸加入TPP的期待。再者,加入TPP必須經過所有成員國的同意。
台灣加入TPP仍須「過五關斬六將」。其實,台融入區域經濟的方法並非只有加入TPP一途,只是當局破壞兩岸關係、疏遠兩岸經合,自我邊緣化,才落得被予取予求的困境,可謂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