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國旗與區旗高高升起
生涯規劃是香港教育術語,簡單來說,就是指對學生進行升學和擇業的輔導和教育。國情教育,毋庸再多言,就是引導學生更為準確客觀地認識中國國情與發展狀況,從而培養對國家民族的感情,提升國民身份認同。驟眼看起來,兩者好像風馬牛不相及,前者是屬於學生升學就業輔導,後者是價值教育。
但是,筆者認為,這兩者在香港不但高度相關,而且只有相結合起來,才能使這兩方面的教育工作做得比現在更好!
內地對全球影響力大
香港現在和未來的發展,再怎麼樣也不可能繞開內地乃至整個大中華區的發展,而能繼續維持繁榮穩定和民生富足。
不論願意不願意接受,內地資本包括國企和民企在香港乃至全球有着愈來愈強大的影響力。如果我們真的希望香港的青年學生在畢業之後,能夠有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有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那麼在生涯規劃的輔導教育上,教育工作者就應該有意識地引入國情教育,尤其是當代中國發展的趨勢、狀況以及機會,從而讓青年學生能夠盡早了解當下內地的發展勢頭,在規劃自己未來人生路向的時候,盡量早些把內地作為一個可供選擇的發展選項,納入到自己的規劃打算當中去。
同樣道理,當我們引導學生進行國情教育的時候,也不能僅僅停留在歷史文化的懷古之中,而是應該古今並重,尤其是把當下中國的經濟、科技發展乃至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面貌的改變,盡可能客觀而全面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改變那種深陷媒體斷章取義報道所產生的偏見歧見。
先從大灣區摸索發展機會
那麼具體應該怎麼結合來做呢?第一,承接上一篇文章,從大灣區這個粵語區開始,讓香港就讀大學和專上職業教育的同學,可以先行在區內的對應專業的國企、民企甚至政府單位裏面實習,讓大學和專上職業教育的同學在實習而不是在畢業之後才考慮是否進入內地工作,這樣的起步太遲了。如果能在學習期間,先從同聲同氣的大灣區這個粵語區開始,慢慢摸索自己的職業發展機會和道路,慢慢適應有同有異的內地生活,這既是與自己大學和專上教育所學的學科專業相關的實習,又同時是在實地認識國情,了解國家的發展。
這樣一種相結合的教育,當然比單純的生涯規劃輔導和單純的國情教育,來得更加深入、更加實在,等於把國家的發展與個人的發展盡快聯繫起來。
第二,目前特區政府有所謂的「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計劃,讓某個年齡段的畢業沒多久的青年人,可以申請資助到海外的澳洲、新西蘭等國家,進行為期一年的工作實踐。當然這個工作是不足以讓參與的青年人能夠在當地獲得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機會,更不能獲得居留權和國籍的。這類計劃主要是希望藉此來擴闊香港青年人尤其是經濟條件相對不那麼充裕的,能夠有機會去海外見見世面,實習一下工作和實踐一下獨立生活。這種計劃的立意非常好,但卻僅僅限於到海外國家,並沒有包括回內地。還是那句話,既然我們相信未來香港的發展是與整個中國息息相關的話,這種工作假期計劃又怎麼可能漏掉了內地呢?
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 鄧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