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殘影》華意達完美謝幕

時間:2017-06-16 03:16:13來源:大公網

  圖:Strzeminski人生路坎坷,他能撐下去嗎?

  去年以九十高齡辭世的波蘭大導華意達(Andrzej Wajda),在同一年完成了遺作《殘影》(Afterimage)。影片於去年的多倫多影展作第一次國外放映,也於今年的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映過,現於正場公映,令影迷可以有更多選擇。

  劉偉霖

  《殘影》以波蘭畫家Wladyslaw Strzeminski(一八九三至一九五二年)為題材,故事背景發生在波共初期,波蘭被極左路線統治的十年。嚴格來說,影片主要是從一九四八年開始,直到主角病逝的一九五二年為止。不過,和片中的青年甚至是那個年代的華意達相比,Strzeminski是在人生的尾聲,哪管你可以爭辯畫家可以到老年仍繼續創作,或者假如他沒有被迫害,可能會活多十年二十年。

  Strzeminski由紅足三十年的波蘭影星白格斯洛林達(Boguslaw Linda)飾演,香港影迷最熟悉他的作品,莫過於奇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的《盲打誤撞》(Blind Chance),他就是片中的男主角,由追火車引發出三個人生可能的醫科學生。

  不為當權者所容

  《殘影》以Strzeminski帶學生到郊外寫生開始,他是藝術學院的教授,除了繪畫技巧,他更在意培養學生對藝術理論的理解能力。不過在極左的意識形態下,Strzeminski的抽象畫風不為政權所容,亦不准他向學生教授「形式主義」畫家的畫作,或者「為藝術而藝術」的理論。Strzeminski是沒了一手一腳的傷殘人士,在兩次大戰之間的年代緊貼西歐的藝術潮流,並竭力把它推廣至波蘭。至於家庭,他和分居妻子有一個還在讀書的女兒。

  Strzeminski對上司以及官員採取不合作的態度,結果丟失教席,畫作被禁,甚至被銷毀。他有一群忠心的學生,他們想盡辦法要繼續跟老師學習,其中一位女學生Hania對他更從尊敬昇華成愛情,想和這個傷殘又失業的畫家展開一段感情,並協助他把獨特的藝術理論寫成書,不料此舉卻令Strzeminski的女兒覺得被人奪走父親。Strzeminski的骨氣,能令他支持多久?

  華意達在四十年前,破禁以《大理石人》(Man of Marble)探索波蘭在極左時期的黑暗歷史,喜歡那部片的朋友,應該能從本片得到共鳴。筆者算是華意達的電影看得多,覺得本片較為接近他的兩部舊作,一部是十年前所拍的《卡廷大屠殺》(Katyn),另一部是和《大理石人》同期的《不施麻醉藥》(Rough Treatment)。

  無形傷害更揪心

  想起《卡廷大屠殺》,是因為華意達在那片及本片中,並不只是將目光投向被迫害的主角,亦有不少注意力是放在被害者以及加害者之間的「大多數」。在華意達的舊作中,他似乎不想去對「大多數」有幾多批評,但在《卡廷大屠殺》以及本片,即使「大多數」不一定會助紂為虐,但他們對主角的冷言冷語,是會令觀眾覺得他們可惡。具體的例子可以在《殘影》裏的後段見到,一段是Strzeminski連繪畫領導人的工作都幹不下去後,人事部的職員一邊說要開除他的理由,一邊假惺惺地說他的前衛畫作很好。另一段是,給Strzeminski煮食的傭人,向他追討兩個月欠款不果,把已倒到碗中的湯水倒回去。

  本片和《不施麻醉藥》的相似之處就是,主角被奪去所有的過程,該片的主角是專到外國採訪的著名記者,亦是大學新聞系很受歡迎的教授。Strzeminski被停職,並在課室門口見到「課堂取消」的告示,在《不施麻醉藥》中有一模一樣的一場戲。另一個相似點就是,《不施麻醉藥》也有一個女兒,妻子搭上了較年輕的男子,想和主角離婚。而主角在失去所有時,仍有一個美麗的年輕女學生向他獻身。不過,《殘影》雖然有類似的設定,但Strzeminski斷然拒絕Hania的示愛。也值得一提,演Hania的年輕演員Zofia Wichlacz將這種愛慕演得非常精彩,就算沒有任何身體暴露以及親密動作,她散發出來的情慾盡在臉孔中表現出來。

  這個題材對華意達有特別意義,因為他青年時就是生活在這段時間背景,而且他本來是想做畫家,並於二戰結束後入讀藝術學院,主修繪畫,後來才放棄畫筆,轉讀電影。華意達在古稀之年,拍出一部同時回顧青年時代以及波蘭歷史的作品,完成後告別塵世,絕對是一個完美的謝幕。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