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港味」電影

時間:2017-06-15 03:16:13來源:大公網

  上周末,上海第一財經電視到香港舉辦了幾個研討會,從政、經及娛樂角度探討回歸後二十年香港的變化。筆者與一電影導演及兩位人士出席其中電影的討論。會中重要的話題是香港電影的「港味」是否因合拍片而漸漸失去?是否「港片已死」?在討論中沒有時間充分表達筆者的看法,在此再補一筆。

  主持的引子是,香港電影人的作品連年高踞內地十大賣座電影前列,去年前五位都是香港導演或電影人主導的。因為合拍片在內地市場的成功,香港有人高呼要保護港產片,並稱合拍片令港片失去「港味」,再下去港片就會消失。

  什麼叫做「港味」電影?可從風格和題材兩方面去分析。港片的風格極之多元化,除了個別導演(王家衛、陳果、許鞍華等),整體來說不離豐富的內容、明快的節奏及充滿娛樂性和想像力。這是港片獨有的嗎?非也!多年前史提芬史匹堡的《奪寶奇兵》就被稱為極之似港產電影,而十一年前寧浩的《瘋狂的石頭》和幾年前的《泰囧》,也有人說是「模仿」港產片。這種看法就是一種大香港主義,就像「香港精神」一樣,有人竟說外國球隊反敗為勝是「香港精神」的表現,真令人啼笑皆非。

  題材方面,香港電影非常廣闊,最著名的是古裝武俠、拳腳功夫、警匪和喜劇電影,也有靈幻、愛情及社會題材電影。合拍片的確不會有鬼片或同性戀電影,反映香港社會問題的電影亦不會在內地賣座(如《天水圍的日與夜》、《一念無明》)。事實上合拍片在題材方面的限制不多,不可能置港片於「死地」。

  無論如何定義「港片」,「港片」從來不能只依靠香港市場生存,以往是東南亞和台灣為主要市場,現在是內地。若想拍一些「百分百港片」,不要內地市場,能做到收支平衡,也算是一盤生意。電影是生意,若純粹是一門興趣,保存了什麼「味」也是徒然,因為沒有商業價值,也流傳不下來。且看看一些百分百「港味」電影,如《寒戰》、《竊聽風雲》、《拆彈專家》和《葉問》等,內地與香港都賣座,是因為有或沒有「港味」嗎?不是!是因為觀眾愛看。最近大賣的《摔跤吧!爸爸》是印度片,完全沒有「中國味」,證明電影不分什麼味,只有好與不好的分別。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