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康城競賽片不乏佳作

時間:2017-05-25 03:15:58來源:大公網

  圖:賓史迪拿(左起)、德斯汀荷夫曼及阿當山度拿到康城為《馬家瑣事》造勢

  「第七十屆康城影展」展期已經過了一半,十九部競賽電影已放映了十部。暫時來說,普遍作品水準也不錯,但同時也未有鶴立雞群的傑作出現。

  王 勛

  俄羅斯導演安德烈維雅簡錫夫(Andrei Zvyagintsev)三年前的參賽影片《荒謬啟示錄》(Leviathan)原本奪取大獎呼聲甚高,豈料最後只取得最佳編劇獎。其新作《沒有愛》(Loveless)的格局不及《荒》片宏大,但場面調度依舊精彩,對中產階級以及中年男女的批判亦精準獨到,是現時為止今屆奪獎的熱門。

  批判中產階級

  影片講述一對即將離婚的中年夫婦,二人皆已有外遇,故此不想撫養十二歲的兒子,終於有一天,兒子突然人間蒸發,二人想盡辦法尋找,並在過程中審視自己的人生抉擇。本片無論畫面構圖與聲音運用均匠心獨運,平衡剪接突出父母二人的自私自利,反思現代人的溝通問題。其中飾演巴辣外母的演員雖只得一場戲,但搶盡鏡頭,絕對是本片的一大亮點。

  憑《愛情中的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聲名大噪的導演魯賓奧士倫(Ruben Ostlund),今次以諷刺喜劇《方格》(The Square)參展康城,利用主角身為博物館策展人的身份,探討階級、文化及言論自由等問題,多段重頭戲撕破中產階層狂妄與虛偽的面具,使人拍案叫絕。綜觀全片佳句甚多,惜段落之間未能做到環環緊扣,故難成佳章,整體略嫌鬆散與重複。

  大師技癢出手

  挑釁大師米高漢尼卡(Michael Haneke)批判上流社會已非首次,新片《圓滿結局》(Happy End)再斬三両。延續五年前勇奪金棕櫚大獎的餘威,他再以《愛》(Amour)一片的父女主角作無限伸延,讓觀眾有更多聯想。事實上,《圓滿結局》充斥着以往漢尼卡經常探討的主題,如《愛》的安樂死、《偷拍》(Hidden)的忽然暴力,或《白色恐懼》(The White Ribbon)的絕望少年等,恆久不息地揭露恐懼背後的人性弱點。可是,今次這個大雜燴,卻只屬蜻蜓點水,所有主題也點到即止。雖然其冷酷風格依舊,手法凌厲,可惜震撼力大不如前,最後只令人覺得熟口熟面。

  兩年前,希臘導演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的《單身動物園》(The Lobster)使不少影迷驚艷,新片《聖鹿獵殺》(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沿用尖酸手法刻畫一家四口面臨危機時如何自處。影片上半部只是故弄玄虛,後段才是「戲肉」所在,可惜,一切所謂離經叛道的把戲皆缺乏基礎,風格化得來略嫌空洞。主題方面像在向漢尼卡的舊作《你玩得起,你玩唔起》(Funny Games)取經,卻又未夠大膽狂妄,聲畫處理則大肆抄襲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的名作《閃靈》(The Shining),雖然效果不俗,卻予人技窮之感。該片要以嘩眾取寵、東施效顰,才能瞞天過海,康城首映後的反應也只是毀譽參半。

  小眾作品出爐

  美國獨立導演諾亞鮑伯(Noah Baumbach)的新作《馬家瑣事》(The Meyerowitz Stories"New and Selected"),描寫一個古怪家庭存在已久的核心問題。德斯汀荷夫曼(Dustin Hoffman)飾演自我中心的過氣雕塑家,幾名子女之間各有心病,他們活在老父的陰影下,無論從事藝術或商業,都深受他影響,直至老父陷入重病,問題便再也掩蓋不住了。

  諾亞鮑伯的編導技巧漸見成熟,寫幽默啜核對白一向獨到,有着韋斯安德遜(Wes Anderson)早年作品《癲才家族》(The Royal Tenenbaums)與活地亞倫(Woody Allen)的影子。今次在場面調度與剪接上,諾亞鮑伯也下了不少功夫,而眾演員亦交出功課,令整體效果甚佳。德斯汀荷夫曼飾演這類老父角色當然駕輕就熟,愛瑪湯遜(Emma Thompson)飾演其妻子卻無戲可演,唯有以怪雞造型搶鏡。難得兩位擅長演誇張喜劇的阿當山度拿(Adam Sandler)與賓史迪拿(Ben Stiller)也演得自然,予人舒服之感。

  最後一部較為被大家忽略的《心跳120》(120 Beats Per Minute),由羅賓甘比路(Robin Campillo)執導,講述上世紀九十年代法國一群關注愛滋病的激進分子,以激烈手法引起市民對愛滋病以及同性戀的關注,其後集中描寫一段同性戀關係。兩名男子因參與活動而結識,繼而相戀,可惜其中一人最後不敵病魔,不幸離世。影片的重心放在組織的會議與行動細節,略嫌太多太重複,但導演手法不俗,對同性戀的感情描寫也頗為深刻,為影片挽回不少分數。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