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9+1》的故事背景設定在二〇〇五年
彭秀慧自編自導自演的獨腳戲《29+1》,是香港為數不多一再重演的劇場作品,近百場的演出是這齣戲受歡迎的明證。所以,當彭秀慧初執導筒,把這部得意之作搬上銀幕,是自然不過的事。這次她只是自編自導,把表演的部分交給了兩位演員。沒有了「獨腳演出」的劇本,在大銀幕上會是怎樣的一個模樣?女性年齡的話題,在銀幕上是否能夠像舞台上那般成功?多少讓人好奇。\行光
《29+1》的主角是兩位即將踏入三十歲的女性。林若君,土生土長的都市女性,她像大部分即將踏入三十歲的女子,面對工作上的新挑戰,漸漸變淡的愛情,開始老邁的雙親,以至不再青春的身體。黃天樂,和林若君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卻踏着不一樣的人生路:未嘗過戀愛,做着看不到前途的工作,但她樂天知命。因為一場變故,她決定提起行李箱完成兒時夢想。
林若君黃天樂互不認識,卻因為林若君搬進了黃天樂的家,兩個人的故事交接在一起。通過閱讀黃天樂「日記式自傳」中的人生點滴,林若君慢慢走進黃天樂的人生,兩個女子的故事漸漸融合。雖然之前三十年的人生各不相同,但兩人選擇人生新階段的方向時,卻有異曲同工的相似之處。
喜劇漸漸變調
或許是因為要面向大眾的緣故,電影的宣傳以至開始的頭二十分鐘戲左右,都集中描述女性面對走向三十歲的心態變化。因為她們不想面對,所以有「29+1」的說法,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喜劇的調子。但其實這部電影要處理的問題,並不只是年歲的增長,更基本的是人生意義的追尋。電影到了後半段,整個故事的調子變得沉重,兩個角色都要去尋找出路。如果沒有看過舞台版本的觀眾,對於這樣一個發展,或許會感到有些意外。
在銀幕和舞台上講同一個故事,效果可以有很大差異。作為舞台演出的《29+1》,其最大的賣點無疑是彭秀慧一人分飾兩角的表演。搬上銀幕,兩個角色分別由周秀娜和鄭欣宜扮演,二人的外形以至表演方法的差異,很容易讓觀眾把兩個角色分開對待,那種相異又相似的人生感覺即大打折扣。
年齡無關痛癢
舞台劇觀眾在台下看着表演,隔着一段距離,但又感受到現場演出那種「互動」。電影中,導演不斷給林若君大量的大特寫鏡頭,然後又讓她像在舞台上表演那樣,對着鏡頭說話或曰「打破第四面牆」,但在大銀幕上看來,總是讓觀眾覺得有段距離。筆者總是有點難以投入兩人的人生故事,尤其是因為電影的緣故,讓林黃兩人的世界加添了多少「實感」,於是看起來更顯得單薄。
舞台劇可能接受到抽象人生,放到寫實的鏡頭前,卻會有不同的味道。不論是林若君的職場人生,還是黃天樂的樂觀知命(雖然從電影來看,除了疾病,她的生命歷程完全看不出男女之別),都多少有點想當然。而編導為她們標示的出路,也是多少有點輕省的逃避。
電影把故事發生的時間放在舞台劇初次演出的二○○五年,並在細節上強調這個時空的特點(最明顯的是當時是沒有智能手機的前iPhone年代),但其實整個劇本和真實生活頗有距離,放在哪個時空都沒有問題。而沒有了演員現場表演的魅力加持,劇本的單薄不足(所謂的年齡問題更像是虛晃一槍),在大銀幕上相當顯眼。對於之前沒有看過舞台劇版本的電影觀眾來說,這部電影恐怕是相當難以投入,看起來味同嚼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