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是香港最多中學生選修的高中學科,其吸引之處,不是其內容,而是其思考問題的方法。甚至有一位經濟學家這樣形容:經濟學是社會科學的皇后(the Queen of the Social Science),因為他認為本科能解釋一切的社會現象和人類的行為,其研究涉及的範圍,其他社會科學的學科實難匹敵。溫美珍的《圖解經濟學》(台北:易博士文化,2005年) ,是一部經濟學的入門好書,條理清晰,圖文並茂,適合初學經濟學的人士閱讀。
經濟快速的轉型,未來將出現大規模的結構性失業。結構性失業是因為產業結構的轉變,導致求才與求職之間發生不能配合的狀況,使得失業人口增加。若一國的失業問題很嚴重,在失業者的手頭相當拮据之下,相對地就會減少消費,使企業的業績無法提升,進而縮減對勞動力的需求,令整體經濟活動衰退,引發更多的社會問題。這正是經濟學家所指出,未來經濟發展的矛盾之處。他們主張國家要從「人力資本」的概念入手,解決結構性失業的問題。
人力資本指的是個人所有技能,包括教育、知識、個人特質等。多數人的技能都是藉由教育、專業訓練和工作經驗的累積所獲得,因此各國政府都深信投資人力資本,可以為未來帶來更高的收益。當我們在職場中,一個人所具備的技能愈多,所獲得的報酬就愈高,並更能保障個人的就業機會。
以上以失業為例,看到了經濟學的一套完整的思考社會問題的方法。經濟學家先在歷史及現實情境中,找尋論據,支持個人的觀點。當他們發現了問題的成因後,他們又會提出解決的方案,供國家或企業的管治者參考。而這些方案不但有事例作支持,同時更有精密的數據分析,令方案更具說服力。多年來拿取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經濟學家,往往亦是由經濟學角度分析及解決了某一社會問題而獲獎,充分反映出經濟學實在是一門學理與實踐並重的學科。
香港通識教育會 李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