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澳門歷史城區包括多個建築物。圖為議事亭前地
同樣是特區,香港和澳門因歷史和政策原因,走出不一樣保育路!要了解箇中奧妙,就要由澳門舊城申「世遺」說起。
澳門:全城都是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是世界公認保存得很好的文化舊城,承載着400多年在澳門融合的東西文化。2005年7月15日舉行的第29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21個成員國一致通過,澳門歷史城區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產。
澳門的「申遺」意向,早在澳葡殖民管治時代萌芽,但很多技術問題未能解決。直到1999年回歸後,獲得中央政府支持,才有大進展。有別於香港,澳門設有文化局,專門擔起這項重任。2001年7月,時任社會文化司司長崔世安(今澳門特首)主持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啟動儀式,隨後兩年,文化局組織了很多相應活動配合「拉票」。
澳門申遺並非以單一建築群申請,而是大膽地以全城作為個體,打着「歷史城區」名義出發,古蹟主要集中在澳門半島,有大家熟悉的地標大三巴牌坊、東望洋燈塔、議事亭前地,亦包括富有西方宗教特色的主教座堂和玫瑰堂等,當然沒有忽略最古老廟宇、澳門洋名得名緣起的媽閣廟。套用廣東俗語,是一次「古建築群大晒冷」。
引述當年報道,教科文組織該次審議大會,只花了十分鐘就敲定通過,當年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張學忠興奮地對記者說:「這是最快的一次表決過程,也是前所未有的快。」
香港:集體零碎回憶
回到香港,除了沒有「申遺」壯舉,港式保育也顯得零碎!
經歷了超過150年的英國管治歲月,香港也留下很多中西交融的特色建築,但說到保育工作,起步似乎相對較慢,而且相對零散。
香港沒有文化局,目前肩負該使命的是發展局。香港發展局成立於2007年回歸日,該局由當天起正式接管民政事務局的部分文物保育工作,翌年該局設立「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專責支援推行文物保育政策,以及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
大家常聽的歷史建築評級制,又是如何分級呢?
一級歷史建築:具特別重要價值而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的建築物。例子:雷生春、尖沙咀鐘樓(法定古蹟)。
二級歷史建築:具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的建築物。例子:北九龍裁判法院、舊大澳警署。
三級歷史建築:具若干價值,並宜於以某種形式予以保存的建築物;如保存並不可行,則可以考慮其他方法。例子:中環街市、舊粉嶺戲院。
2008年起確立制度,身兼古物事務監督的發展局局長可考慮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是否達到「極高門檻」,宣布成為法定古蹟。
坊間不少輿論指評級門檻較高,以至很多舊建築未能「入圍」;然而,對於主力金融經貿且土地矜貴的大都會來說,可能有必要嚴謹把關。魚與熊掌,有時需要作取捨。
文:陳浩賢 圖:陳浩賢、澳門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