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米開朗琪羅與教皇的天花板》

時間:2017-05-01 03:15:36來源:大公網

▲羅斯.金著、黃中憲譯《米開朗琪羅與教皇的天花板》(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二○一七年四月)

  為了不朽的藝術,藝術家要付出多少代價?

  外有烽火連綿,內有家庭紛爭、個人病痛交相逼迫,藝術家如何堅持努力不懈?面對同儕的競爭,出資者的干涉,藝術家如何讓自己的創意開花結果?看完梵蒂岡西斯廷教堂(Sistine Chapel,港譯西斯汀教堂)背後的故事,或許會有所感悟。

  三十三歲的藝術家米開朗琪羅(港譯米開朗基羅),他的才氣與傲氣同樣過人;六十三歲的教皇尤利烏斯二世,是當時威震海內外的「恐怖教皇」,也是難伺候的藝術贊助人。兩人因為西斯廷教堂的關係,密不可分又充滿張力。

  米開朗琪羅自認是雕塑家而非畫家,教皇卻執意要他在西斯廷的拱頂繪製濕壁畫,種種條件都對他不利:他不熟悉濕壁畫技法,長期在高架上繪圖不但傷身,甚至可能致命,畫材資金來源不穩定,家庭不但不能提供幫助,還需索無度。

  米開朗琪羅克服了所有障礙,在四年之內創造出五百年來眾人讚嘆的西斯廷禮拜堂。連對手拉斐爾都願向米開琪基羅致敬,把他繪入自己的畫作「雅典學園」。

  《米開朗琪羅與教皇的天花板》(英文原著《Michelangelo and the Pope's Ceiling》)的作者羅斯.金(Ross King),帶領讀者回到十五世紀的意大利。讀者不僅可以一覽米開朗琪羅的繪飾技法及其性格特徵,還能讀到當時意大利及其他歐洲國家相互鬥爭、宗教權力與世俗權力相互較量的大時代背景。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