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雲裳簪影 宋明服飾

時間:2017-03-29 03:16:03來源:大公網

  圖:宋代如意形金簪 大公報記者陳旻攝

  中國素有「衣冠王國」之稱,中國古代傳統服飾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華彩篇章。南京市博物館「雲裳簪影──宋明服飾展」,集中展示了館藏宋、明時代的服裝與各種金、銀、玉首飾、佩飾一百二十餘件。兩宋的清新細膩,明清的簡約莊重,豐富的藏品體現了當時女性的文化性格與審美情趣。

  大公報記者 陳 旻

  在「宋明服飾展」中,一對一九七七年出土於南京太平門外板倉明代徐俌夫人朱氏墓中的鳳凰形金簪引人注目。

  這對鳳凰形簪為金質,一件長22.3厘米,一件長22厘米,共重169克。簪首造型為一隻凌空飛舞的鳳凰,尖喙,羽冠,丹鳳眼,昂首挺胸,雙翼外張,振翅欲飛,羽毛層層疊疊,尾羽飄拂,佇立於如意形祥雲之上。簪針扁平,簪針末端彎曲呈鈎狀。造型注重顯示鳳凰高貴的品質,象徵着富貴與吉祥。

  鳳凰金簪 生動飄逸

  據南京市博物館工作人員王濤介紹,這類首飾是明代貴婦人所佩戴之物,其用途應為插戴於珠冠之上,為鳳冠的一部分,有着禮制上的特殊意義。

  出土這對金簪的墓葬主人徐俌(1450-1517),是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徐達五世孫,先後為官數十年,六十八歲時病故。一九七七年考古發掘,徐俌墓葬為夫妻合葬墓,他與夫人朱氏、王氏同葬於南京板倉徐氏家族墓地。由於墓穴採用了石灰澆漿的方式砌築,墓內棺槨及遺體均保存完好。

  在徐俌夫人朱氏和王氏墓中,除了這對金簪之外,同時出土的還有頭飾、耳飾、腕飾、指飾等,種類豐富,造型別致,紋樣精美,工藝精湛。王濤說,這些首飾是南京明代考古發現的珍貴文物,同時也是研究明代金銀首飾製作工藝的重要歷史資料。

  明代首飾製作,尤其是金首飾的工藝,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該鳳凰形金簪工藝非凡,用細如毫髮的金絲和穀粒大的金珠,按照鳳凰的各部位特徵分段製成。鳳首和鳳爪用炸珠工藝,先融金為珠,再將狀若穀粒的金珠交錯排列,點焊連綴而成。鳳眼、鳳喙以錘鍱方法加工而成。鳳身為堆累成形。鳳的羽毛用兩股細如髮絲的金絲擰成一股,彎曲成羽毛狀,層層疊壓。鳳翅、尾羽及鳳凰雙足下的祥雲用掐絲工藝,先以金絲掐出翼羽、尾羽和雲朵的形狀與輪廓,繼而用累絲工藝將各種卷雲狀的金絲分別在輪廓內平填,形成形狀大小均相同的鏤空紋飾。最後將各個部件進行攢焊,一隻栩栩如生的鳳凰就此成形。製作過程中運用了累絲、炸珠、焊接等多種工藝,手法精巧、純熟,精細,複雜程度令人嘆為觀止。

  王濤說,此對鳳凰形金簪整體造型華美典雅,生動飄逸,而平填、焊接等細微之處也處理得一絲不苟,乾淨利落,玲瓏、精細至極,正是明代金銀細工高超水準的代表作品。尤其是累絲工藝的運用,使得首飾造型更加生動,富有立體感,同時較以往更為輕盈、秀麗,堪稱金銀器手工製作所能達到的精細之最。

  牡丹玉梳 玲瓏秀美

  二○○四年一月,南京市江寧區江寧鎮一處建築工地,工人在施工中意外發現了古墓。南京市博物館工作人員立即組織考古專家趕赴現場,對古墓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墓葬的平面呈「呂」字形,形制較大,考古人員判定此為等級很高的宋代墓葬。兩個墓室中,東側墓室已多次被盜,墓室內還留有盜墓者留下的鑿痕,墓底中部用長方形青磚平鋪,部分墓磚上還印有「大宋紹興二十五年四月八日……」等多種銘文。

  考古人員重點對西側墓室進行了清理。一具老年女性骨骼浸泡在黑色的棺液中,墓中出土了玉器、玻璃、水晶、瑪瑙等。其中一對玉梳,造型玲瓏秀美,雕琢精緻。王濤表示,這對南宋牡丹紋玉梳,是南京地區迄今發現中,保存最完好,雕刻最精美的玉梳,是目前內地出土的宋代玉器中難得一見的精品。

  「香噴瑞獸金三尺,人插雲梳玉一彎」,宋代詞人辛棄疾在《鷓鴣天.和陳提干》中對女性插梳的美好形象進行了生動描繪。好像一輪彎月的玉梳,展現出中國古人滲透於日常生活中優雅的審美意蘊。

  玉梳為和田玉製成,整體呈薄片狀,長13.7厘米,寬5.1厘米,厚0.3厘米。梳子呈半月形,大小等同於成年人手掌。梳齒製作規整,在僅1厘米寬的梳背上採用透雕工藝細緻地琢出三朵盛開的牡丹和兩朵含苞待放花蕊,其間輔之以纏枝葉,構圖疏朗雅致。鏤空最細的地方,只有2至3毫米,顯示出工匠高超的琢玉技巧,代表了南宋時期琢玉水準。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梳頭納入了禮儀的觀念。《周禮》規定日日梳理頭髮,每三天必須洗頭沐浴,稱之為「櫛沐」。晉代詩人傅咸在《櫛賦》中說:「髮不順,實以為恥。」意思是說頭髮散亂而不加梳理,是一種羞辱。

  古代稱梳子為「櫛」,按照梳齒的密度,齒鬆的稱為「櫛」,齒密的稱為「篦」,所以梳子又統稱為「梳篦」。早在四千年前,就已經出現梳子。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尤以木料最常見。梳篦的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隋唐五代的梳篦,多做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

  王濤說,宋代女性流行頭上插梳,頭上所插梳子經常是左右兩側都插,加上高高盤起的髮髻,上面插滿各種首飾梳子,既美觀又起到固定髮型的作用,梳子的材質越來越豪華,雕刻更加精美,奢華程度達到了歷史的巔峰期。在一幅甘肅敦煌的宋代壁畫上,一位端莊的婦人,頭上插有三對梳子,真實再現了宋代婦女頭飾和妝容的雍容華貴。

  為了限制這種炫富的不良風氣,北宋皇祐年間,宋仁宗曾下詔規定:「婦人所服冠,高無得過四寸,廣無得逾一尺,梳長無得逾四寸,仍無得以角為之。」規定梳子的長度不能超過四寸,而材質不能用貴重的牛角。但是,皇帝頒布的法令,並沒能有效禁止梳子的奢華之風。仁宗以後,奢靡之風又盛,梳子的材質出現象牙、玳瑁、魚魫,北宋晚期,又盛行「太妃冠」,以金或以金塗銀飾之,或以珠璣綴之。儘管從北宋的太宗到南宋的寧宗,都頒布過奢侈禁止令,但在宋代,侈靡之風始終未能禁。這一階段是中國古代梳篦發展的奢華時代,直至元代,梳子的奢華之風才逐漸退出歷史的舞台。

  王濤表示,南京江寧宋墓出土的這對精緻的玉梳,不僅反映出宋代梳子奢華的時尚,而且專家推斷它出現的年代應該在皇帝禁令頒布之後,證明宋代梳子奢華之風,並沒有因皇帝的明令禁止而得到控制。

  二○○三年九月三十日,南京高淳縣花山鄉的道路施工中,在距高淳縣城約十二公里的茅庵山南麓,發現一坐南宋磚室墓。南京市博物館與高淳縣文保所相關人員聯合對古墓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宋代服飾 溫婉曼妙

  墓葬主人是一位女性,其墓中出土了銀器、銅器、玉器、竹木器、鐵器等一批文物,尤為特別的是五十多件絲綢製品,其中多件服裝保存完整,有衣、褲、裙、抹胸、鞋、襪、包袱、被衾、香囊等,質料涵蓋羅、絹、紗、絲等。服裝紋飾多樣,各類花卉紋風格寫實,構圖勻稱,花朵搖曳生姿,活潑生動,具有典型的宋代特徵。

  北宋獎勵耕織的政策使得桑蠶耕織得到迅速發展,當時的官府還設置相關管理機構,促使官營、民營和家庭個體紡織業興旺,染織生產的規模、產量、技藝都較隋唐有了飛躍性的發展。綾、羅、綢、緞、紗、絹等織物品種琳琅滿目,紋樣繁多。

  北宋時期,人們崇尚自然,審美觀趨於平和素雅。服飾設計質樸、簡潔。與唐代女性服飾的富麗堂皇、色彩濃艷、張揚而富有生氣相比,宋代女性服飾色彩方面則清淡雅致,含蓄、內斂,多以修長、纖細為美。紋飾內容雖然豐富多樣,但構圖從簡,顯得精緻而恬靜。

  陳設的展品中,一件菱形朵花紋印花絹抹胸含蓄雅致。這件長方形抹胸長50厘米,寬116厘米,帶長51厘米。為絹質,兩邊繫帶,上部中間處打有一個摺褶。黑色菱形紋內填以柿蒂小花,相錯排列,並以朵花紋印花絹貼邊。

  抹胸為古代女性覆於胸前的貼身小衣。通常以鮮艷的羅絹為之,上施彩繡,穿着時上兩根帶繫結於頸,下兩根帶圍繫於腰。抹胸視季節有單、夾層之別,少數還納有絮棉,既可用作遮羞,又可用以禦寒。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常有提及,如五代南唐李煜《謝新恩》詞:「雙鬟不整雲憔悴,淚沾紅抹胸。」《紅樓夢》第六十五回:「只見這(尤)三姐索性卸了妝飾,脫了大衣服,鬆鬆挽個鬢兒;身上穿着大紅小襖,半掩半開的,故意露出葱綠抹胸,一痕雪脯。」

  另一條並蒂蓮紋羅褲同樣顯示出宋代女性服飾的紋樣精美與精巧舒適。褲長85厘米,腰寬36厘米。為羅質長褲,開襠,褲腳寬大,腰間有繫帶。羅褲通常是穿在裏面,外罩長裙。

  羅是一種採用絞經組織的透孔絲織物,孔眼呈椒形。因其質地輕薄,孔眼穩定,牢固耐用,常被用作夏服。

  羅褲圖案為荷花和蓮蓬、荷葉,蓮荷並蒂,枝展葉茂,構圖活潑生動。這類花卉紋明顯帶有宋代紋飾特徵,為宋代流行的裝飾題材。

  據王濤介紹,內地在歷年的考古發掘中,曾經發現了很多宋代墓葬,出土了絲綢服飾,但花山宋墓中如此多種類、且保存完整的絲綢服飾的出土,在南京尚為首次,在內地可與之相媲美者也屈指可數。花山宋墓出土的這批珍貴的實物資料真實再現了宋代江南地區貴族女性服飾文化審美品味,對於研究宋代女性服飾制度及當時絲織工藝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