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SCAD香港分校坐落於融合了新舊住宅、公共建築及本土文化的深水埗 資料圖片
有人說,新時代的時裝,不再只是一件產品,它早已超越了純粹一件服飾的定義。社會不斷變化發展,一部智能手機十多年間改變了整個世界,而進行了約二十年的時尚產業全球化,也正風雲湧動。香港立法會紡織及製衣界功能界別議員鍾國斌(Felix)自2012年當選本界別議員,隨後成立「服裝發展委員會」,亦參與政府設立的專為研究香港時裝業發展專家小組,短短兩年多時間便獲得政府破天荒的五億港元資助。他近期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五億專項資金已開始發揮效用,接下來工作的重點,就是要革新、造勢,混合多元化發展。這對於產業結構轉型中的香港時裝業,可說是一次轉機,也是一場革命。
繼九月份大型時裝活動CENTRESTAGE後,上個月底由香港設計中心舉行的首屆FashionAsia2016HongKong時裝展覽與亞洲時裝商業論壇,再次展現了香港作為亞洲時尚之都的勢頭與實力。
FashionAsia2016HongKong除了吸引國際知名設計師Jimmy Choo、Vivienne Tam助陣開幕禮,論壇更聚集了時裝創意範疇的領袖、品牌設計師、買手與國際傳媒,其中包括Lane Crawford及Joyce集團主席Andrew Keith、英國Matchesfashion創辦人之一Tom Chapman、時裝設計師Jason Wu等,共同探討時裝業的變革。
香港時裝非「夕陽產業」
「香港每兩個月就有大型時裝活動,學生和設計師看到了行業的希望,時裝界那五億基金的投放,開始發揮效用。」Felix說,兩個月後貿發局將舉辦第四十八屆「香港時裝節秋冬系列」,三月份將有年輕設計師到紐約做Show,六月份的畢業秀等等,五億基金的使用,首先在年輕設計師與學生身上發揮作用,繼而再由他們帶動整個業界的發展。
Felix坦言,破天荒獲得超過預期一倍的資助,教育局也在前所未有的六個月內成立服裝業諮委會,但這只是踏出的第一步,他形容整件事如同在廚房烹飪食物,從摘菜、洗菜、配菜、烹煮,到上桌,需要一定的時間。
上世紀八十年代左右,時裝設計在香港正茁壯發展,當時鄰近的如韓國,台灣、北京和上海,都比香港慢半拍,但近十年的發展,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早已超越了香港。尤其是韓國,其具規模的時裝盛會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業界的關注,成為亞太地區重要的成衣出口地,其設計師品牌更在海外揚名。
香港有自己的設計師品牌,亦定期推出新系列,優良的質素,加上多年「Made in HK」信譽保證,然而它們卻生存艱難,不少人為「活口」而放棄了時裝夢想。
曾從事毛織製造、貿易及零售業二十多年,在八十年代接管父親的製衣廠,Felix以前亦創立過個人男士服飾品牌,他經歷了香港傳統紡織製衣的黃金年代,也眼見行業衰退凋零,但他始終不認同這別人口中的「夕陽產業」就此玩完。
「有市場需求和人才資源,還有穩固的行業根基,怎會沒得做?」無論從理論還是實際出發,Felix都信心滿滿,他強調,但必須要由傳統紡織製衣轉型為時裝產業,畢竟本地生產線外流大大降低了行業競爭力,因此要更注重吸引力的發展。
吸引力帶動競爭力
1950年至1980年左右,製造業還是香港經濟的主要支柱,其中就包括紡織業,其成衣出口量多年蟬聯榜首。雖然傳統紡織業日益走下坡路,但香港仍是僅次於內地的全球第二大成衣出口地,而且憑藉多年扎實的行業基礎,香港作為亞洲區全球服裝採購樞紐,前來採購的國際貿易公司和大型零售商,如Macy's、C&A、Carrefour等,以及國際高級設計師品牌,如CK、Ralph Lauren及YSL等,仍通過他們的採購辦事處或中介在香港採購服裝。
Felix表示,市場需求和行業基礎就是吸引力的一部分,而更關鍵的,是人才。
香港有經驗的時裝設計師,無論是在本地受訓,抑或曾到外地深造回港的,均擁有專業知識及技能,以及敏銳的潮流觸角,更擅於融合商業與創新,不少已於國際闖出名堂。今年二月,三位香港設計師黃梓維、伍均琪及何善恆,便應邀在紐約時裝周的香港時裝匯演展示2016秋冬時裝系列。
此外,外國多家著名的百貨公司,如Bloomingdale's、C&A、Harrod's及Macy's等,均有或曾經銷售香港設計師的中高端品牌服裝。而出自香港本地高等教育院校如PolyU和HKDI等的時裝設計師,並不遜色於外地的設計師,卻因市場局限和不完整的行業鏈等因素,陷入困局。
2015年,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財政預算案中,發表將投放資金五億元,並在未來三年以先導形式推行一系列措施。2016年,又宣布五億元使用的具體措施,包括加強在本地和海外推廣香港時裝設計師和新晉時裝品牌;參考其他時裝都會,如倫敦、紐約和首爾,為設計師設立創業培育計劃;成立資源中心為年輕設計師提供技術培訓和支援。
「以吸引力帶動競爭力,要更有效地提升業界競爭力及營運,便需要相對人才的支援。」Felix認為,「打頭陣」的設計師自然是重點之一,同時還需要相關行業的專業人才,帶動行業鏈轉軸運作起來。
因此,專家小組目前的工作,一方面推動形象工程,推廣設計師及其設計;一方面致力網絡平台,以及科研技術的開發。
各界協力發展時裝
而行業鏈的另一個重心項目——發展深水埗成為時裝採購中心,除了能夠協助時裝產業發展之外,業界亦冀推廣其成為富地區特色的景點之一,促進更多商業及旅遊活動,好比港版「東大門」。
其實,並不缺少製造業的香港,多個旅遊熱點,卻以售賣外國品牌為主,香港自家品牌的蹤跡難尋。韓國近年大力推廣自家品牌,東大門不但成為了旅遊消費熱點,更為年輕設計師提供了發展的機會。又如內地深圳白馬市場、廣州站西廣場和義烏市場等,可見成行成市的集中批發模式,對業界的發展有一定的助攻作用。香港的產品並不遜色於東大門,但就缺少一個類似東大門這樣的集中中心。
當然,和韓國五十億美元的政府資助相比,香港三年計劃的五億基金目前能做的有限,見證本港製衣業由盛轉衰的「棚仔」也將遷移面臨新的考驗,亦有時裝傳媒人評論,如果再有如2010年「時裝世界精英大賽」一樣只是應付式的交功課,這五億基金成效性想必很懸。
無論是採購中心、科研和網絡平台,還是設計人才的發展,時裝業的革新與轉型除了靠政府,亦離不開相關業界和領域的協同作用。Felix認為,或許在很多人眼中,紡織製衣業還屬於比較傳統的行業,但倘若能夠配合業界需要,運用科技創新,增加應用範圍及降低成本,這便是一個跨行業協同發展的好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