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香港緣何無校園片/ 林 叵

時間:2016-12-22 03:15:58來源:大公網

  最近到某專上學院出席放映活動的座談會,那天放映的是一部紀錄片,而前來觀看的有不少該校新聞系的學生,座談會後,有學生討教關於香港和台灣電影的問題。座談會上,筆者提到台灣電影的始創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而當中以政宣題材的紀錄片為主要製作,同時為台灣電影播下種子,因此紀錄片在台灣有着某程度上的傳統「繼承」。

  學生表示近年台灣的校園青春愛情片在台灣和香港都頗具「殺傷力」,同時影響到內地此類型的發展,為何香港電影卻在這方面欠奉呢?其實這個問題,多年前筆者已撰文討論過。一是台灣電影的校園題材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已經出現,其中包括有關軍校的劇情片,到了八十年代初,導演林清介推出多部頗受歡迎的校園輕喜劇,為台灣校園題材打下基礎。

  香港方面,同時期也有導演以青春愛情片的手法,拍過一些以校園為背景的電影,可惜很快便「行人止步」。校園題材或校園電影是否可以發展,取決於那個地區的校園有着豐富的內容和獨特性,看西方的校園電影,以美國最為興盛,到了今天仍然不斷湧現,一是美國校園有着其獨特性,其中小鎮風情,與大城市與世隔絕,年輕學生的校園生活成為他們的「全部」,無論題材和故事源源不絕。亞洲地區的日本也是,其中發展的多樣化比美國不相伯仲,由純愛電影、搞鬼喜劇到天馬行空的科幻題材都有。

  同樣的情況,台灣校園電影十分相似,幾部受歡迎的校園青春片,都發生在台灣南部的地方,遠離台北,這種跟城市有距離的環境,在香港很難找到,因為我們的校園都在城市當中,就算是位於新界的校園,在香港完善和快捷的交通設施和網絡,根本無法做到那種距離感。這也是香港無法如台灣、日本、美國,甚至內地,有條件在校園電影這個類型上發展,這也是香港地理環境和社會生態的局限。

  此外,香港校園是一個相當功利和計算的地方,各方面都相當實際,大部分的校園生活,都只求爭分數、爭排名,欠缺生活的空間,更加沒有其他地區校園的淳樸和純情。香港校園好些時候成為剝削電影的目標,一個充滿悲情、暴力和欺凌的地方。

  編者注:田力外遊,暫由林叵代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