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汽車維修界在今年三月調查期間共有900多名空缺,技工級別佔660名,較兩年前上升130名,顯示這類專才供不應求。現時,本港維修業(汽車、電梯和冷氣)主要依靠「學徒訓練計劃」來培訓人才,同時提供進修及就業機會。三個行業的晉升路徑跟機電工程行業相似,通常由學徒做起,之後成為持牌技工。持續進修者,可逐步升為技術員、高級技術員、助理工程師以至註冊工程師。
集思會的訪談發現,受訪的汽車維修工在小型車房工作,晉升空間相對少。若進入大型汽車維修公司工作,晉升空間則較大,可以拾級而上:技工、高級技工、組長、科文、主管、經理。或者循技術員、技術主任的階梯發展,進而自己開小型車房。
大部分具規模的電梯承辦商,會為學徒提供在職進修的機會,保送員工修讀文憑或高級文憑課程。註冊技工只要持續進修,可晉升至技術員、科文、監督,再成為工程師、註冊工程師,或有機會晉身管理層,擔任維修經理、分區經理。
冷氣維修技工,假如任職於小型工程公司,很多資深員工只會以「師傅」自居,他們沒有職銜,亦不會有升遷。若任職大型工程公司,部分會保送技工修讀高級文憑課程,完成課程後直接擔任技術員級別的職位。冷氣行業的「師傅」,創業相對容易,開設小型維修公司的門檻不高。
當局職學計劃提供津貼
談到最受關注的薪酬問題,綜合受訪從業員的觀察及個人經驗,以滿師技工為例,汽車技工月薪起始為1.1萬至1.3萬元,電梯技工則為1.3萬至1.4萬元,冷氣技工是1.2萬至1.4萬元,至於滿十年經驗的技工,汽車技工和電梯技工相若,約為二萬元。冷氣技工則大約為2.2萬至2.4萬元。
本港青年要投身維修行業,有兩個主要途徑。一是先在職訓局修讀相關文憑課程,並於第二年加入「學徒訓練計劃」,獲安排受聘於私人企業,同時以兼讀形式完成餘下課程;其次,先獲僱主聘請,簽約成為學徒後在職進修,再修讀相關的證書課程。
職訓局青年學院開辦了汽車科技、電機工程(升降機及自動梯)及空調製冷職專文憑課程(前稱「中專教育文憑」),供中三至中六畢業生入讀,並為部分學生提供學費資助。這些課程收生基本不設「上限」,但報名人數不多以至歷年學額變化不大。
2014年第四季,政府推出「職學創前路先導計劃」(職學計劃),既提供津貼,畢業後更有薪酬保證。職訓局汽車業職學計劃推出後,兩年間新註冊的技工學徒數目,就由以往每年約150名,躍升至265名。
業界促留住行內年輕一代
一般學徒在完成訓練後會獲聘為技工或技術員。持有職專文憑學歷者,其資歷已達技術員級別,但由於市場上最缺乏技工,他們普遍仍只獲聘為技工。
不少受訪的電梯從業員更指出,由於底薪不高,行業又極度缺人,從業員被迫經常加班。持續加班,固然可以增加收入,但往往需要捱更抵夜,容易體力透支,影響個人健康,甚至增加工作的意外風險。至於汽車維修技工,人手追不上市場增長,飆升的租金更令小車房規模不斷萎縮、人才斷層。小車房多設於住宅區,令市民對「民居車房」的安全深以為憂慮,受訪者同意,行業必須另覓合適場地,才能持續發展。
受訪的從業員普遍反映,要吸納及留住年輕人甚艱難,一來近年學徒質素不及以往,不夠積極,容易與資深師傅產生磨擦,不利行業的技術承傳。集思會提出四個對策,以培養足夠的維修技術人員並支援社會經濟的有效運作。(一)加強行業規管,間接提升從業員的待遇及專業保障,讓他們看到發展前景;(二)重塑維修從業員的正面、專業形象,提升其社會地位;(三)增加市民對維修行業的認知,為學生及家長提供充足市場資訊,宣揚維修服務的重要性;(四)投放更多資源推動職業教育,檢視現時的人才培訓模式,為從業員提供更多在職培訓機會。
具體建議包括:加強監管承辦商,確保維修服務質素;推行強制性註冊計劃,確保專業及安全水平;檢視學徒訓練課程;推出維修業「師友計劃」,以及提供持續進修津貼。
同時,社會各界亦應打破對高學歷的迷思,鼓勵年輕人按自己的興趣、天賦能力和客觀條件發展,不再執著於「藍領」還是「白領」,尤其不要將高學歷與薪酬待遇直接掛鈎,以免出現期望落差而對前途失去信心。
(維修工有出頭天之下)
撰文:余孝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