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雙語教學也能學好中文

時間:2016-10-11 03:15:49來源:大公網

  在2001年,時任特首董建華,將推廣「兩文三語」定為特區教育政策。嚴格來說,回歸前,香港學生已學習「三文兩語」:英文和中文,但中文要兼顧文言和白話,等於三文。兩語是粵語和英語。回歸後,「兩文三語」變成「三文三語」,即學中文要兼顧粵語和普通話。

  2015年,課程發展議會公布《更新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文件。其中指出:「中文是香港大多數學生母語」,「中國語文教育除了要均衡兼顧書面語(包括語體和文言)及口語(包括粵語和普通話)學習外,亦要關注學生運用規範書面語能力,以避免學生表達受口語或網絡語言影響」。

  「兩文三語」又好,「三文三語」也好,時下有個錯誤觀念,學生要學多一種語言,做個「雙語」乃至「多語」人,是很沉重的負擔。有些評論更認為:回歸前,香港學生語文水準不高,因為英文是主要教學語言,學生不是用母語學習。現今,中文水平下降,皆因學校「普教中」。

  愛丁堡大學教授湯馬斯巴克(Thomas Bak)卻指出,現時尚有一些還沒有文字的原始部落,幾百人就是一族,他們都說「雙語」。比如新幾內亞,隔一座山就是一種語言。這些原始民族,大多說「雙語」。無他,民族之間要交易,互通有無,便要學習對方語言,方便溝通。另一個原因是,為了防止近親繁殖──近親繁殖,會誕下健康甚至智力有問題的下一代─人數少的民族會互相通婚。家庭裏便會同時用兩種不同語言。

  非母語學習仍能出色

  以廣東省為例,雖然各地廣東人都說粵語,但廣東客家人、潮汕人、四邑人都有自己方言。1950年代,香港有來自各省的人。他們入學時,都要用廣東話學中文,從沒聽過客家人、潮州人,甚至上海人,山東人因為不是用「母語」學中文而學得不好。同樣,英國人中,有蘇格蘭人、愛爾蘭人、威爾士人,各有自己「母語」。他們英文一樣出色。19至20世紀,許多英國文學大師,如王爾德、蕭伯納、喬哀斯、TS艾略特等,都是雙語人,「母語」都不是英文。偏偏有人認為,香港學生用普通話學中文,卻會成效不彰,真是奇哉怪也!

  現時,多民族國家愈來愈多,許多青少年都會去外國留學,即是要學通另一國語文,加上移民和異族通婚愈來愈普遍。一個中、法混血兒和英、德混血兒子女,懂四國語言,不再是稀奇事。雙語乃至多語,已經是世界潮流。湯馬斯巴克教授相信,自古以來,文盲的農民,因為不能離開他耕種的土地,和成長的鄉村,只識單語。城鎮居民,老早已雙語,因人類天生有學習和運用雙語乃至多語能力也!

  許多實驗已證明,在多個官方語文的國家,例如各有兩個官方語文的加拿大、芬蘭、比利時等,瑞士有四個,南非有十一個、印度因民族眾多,教育不普及,故有廿二個……孩子自小要同時學幾種語文,都同樣學得好。如此看來,香港學生中文水平下降,不應一味歸咎普教中,而是教學方法欠缺成效而已!

  撰文:博文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