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台當局壟斷史料謀「去中國化」\朱穗怡

時間:2016-09-28 03:15:58來源:大公網

  民進黨當局又出招打擊學術研究。隸屬「總統府」的「國史館」繼8月起拒絕大陸、香港、澳門的學者查閱資料、延長台灣學者申請查閱預約期後,最近又傳出把原本已經對外開放的蔣介石「大溪檔案」等抗戰史料列為「機密」而不允許查閱。消息一出,學界嘩然。蔡英文政府上台後大幅收緊查閱「民國史料」,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是蔡英文延續陳水扁時代「去中國化」的重要一環,為兩岸學者共同研究中國近代史設下重重障礙。有台灣學者和政界人士認為,民進黨當局背後可能隱藏更大的企圖,那就是通過壟斷珍貴史料而改寫歷史,掌握詮釋權,為「台獨」論述鞏固基礎。

  「大溪檔案」的正式名稱是「蔣中正總統文物」,內容包括蔣介石北伐、統一、抗戰、戡亂等時期,所留下的函稿、電文、日記、信件、書籍、輿圖、影像資料及文物。1948年冬天,蔣介石指示將這些文卷資料運往台灣,1949年移至桃園大溪頭寮賓館,1950年成立負責存藏的「大溪檔案室」,因此被稱為「大溪檔案」,1995年由「國史館」接管。據悉,這些檔案開放多年,早被兩岸與海外的學者閱覽抄錄,寫出大量學術著作,「國史館」前幾年還將部分檔案編印出版,如今卻變成「機密」不得對外開放,島內學者無不愕然。據島內相關法規,檔案最遲應於30年內開放應用。而「國史館」保存的民國檔案大多已超過30年的「保密期」,尤其關於抗戰的檔案距今已有70年了。「國史館」以「機密」為由不允許學者查閱「大溪檔案」等抗戰史料,顯然難以服眾。而早前「國史館」就以大陸沒有向台灣民眾開放查閱民國相關史料為由而不向大陸以及港澳學者開放查閱「國史館」的資料。其實,主要收藏民國時期歷屆中央政府及直屬機構檔案的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早於1984年4月就宣布向台灣同胞開放。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兩岸共享史料、共寫史書,有助於縮小兩岸抗戰史觀的分歧。民進黨當局砌詞限制兩岸學者查閱史料,顯然是不樂見兩岸學界共同研究抗戰史和民國史,意欲切斷兩岸的歷史聯結和民族情感。島內「國史館」其中一個重要職責就是要撰寫歷史書籍。據說,在2000年國民黨執政時期,館方的重心多放在「中華民國」於中國時期的史料編纂。但自2000年起民進黨執政八年期間,「國史館」大幅翻轉研究方向,將重心放在戰後台灣史上。島內研究本土歷史、當地歷史人物,原本無可厚非,但民進黨當局阻撓學者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則是居心叵測。兩岸問題是中國內戰的歷史遺留問題,屬於中國內部事務,而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正是支撐這一法理定位的重要依據。民進黨迄今仍奉行「台獨」黨綱,不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壟斷了這些史料,則可限制有別於民進黨政治立場的學者的研究空間,強化綠營學者對這些學術領域的控制權和話語權。

  不管是反對微調課綱,還是限制學者查閱史料,都是民進黨當局搞「柔性台獨」的表現形式。大陸方面對此早有察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今年在兩會期間強調,將堅決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讓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