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窩裏鬥」病毒蠶食大學辦學傳統

時間:2016-06-24 03:15:57來源:大公網

  繼香港大學及嶺南大學之後,香港中文大學亦爆發包圍校董會事件。中大校董會日前於美國銀行中心開會期間,有中大學生會成員請願要求成立專責小組,檢討特首校監必然制,突有近50人試圖衝擊會場,有激進本土派混入其中,部分人更以黑紗蒙面,混亂中有保安受傷浴血。中大學生會會長周?峰承認是次行動早有預謀,竟然認為是次行動的形式可以接受。

  近年,少數激進的大學生多次以「檢討特首校監必然制」為藉口,發動一連串暴力的衝擊行動。他們借校董會開會為個人表現的舞台,不但多次造成受傷浴血的亂局,更對大學的校譽及學生的形象造成嚴重傷害。

  感染了??窩裏鬥??病毒的大學生

  中國人的其中一個不良習性,是沉迷「窩裏鬥」。在中國社會中,中國人在不需要有人際協作的情況下,中國人的表現是異常出色的。但當中國人須與人協作時,就會出問題。因為中國人最喜歡「內鬥」,從不會認同合作和包容的重要性。在這「校園暴力」事件中,激進的學生致力在大學校園中引發「窩裏鬥」的現象,這種歪風不單未被遏止,相反更有進一步激化的趨勢,最終受害的只會是我們的大學、我們的社會。已故著名作家柏楊當年感慨萬千地指出,「凡出賣中國人的利益者,往往不是外國人,而是中國人。凡是陷害中國人的,不是外國人,而是中國人」。

  激進大學生提出「檢討特首校監必然制」的言論,對特首、對大學管理層進行肆意的攻擊。當他們受到別人批評行動過激時,往往以「言論自由」為理由,掩飾「窩裏鬥」的目的。我們的大學生生活在一個尊重人權和法治的社會,有權利選擇各自的生活方式,有權利決定各自的信仰,這些權利皆受到法律保障。原則上,大學生們可以不再受到任何大學傳統秩序所影響。但是,大學傳統秩序在限制我們的同時,也賦予我們為人處世的意義。

  病毒損害大學的傳統

  一間一流大學的建立,須三大要素:充裕的資源、大師級的教授、大學的精神。大學除了重視博大精深的學問外,還需要有一種可意會而難以言傳的「精神」。一所大學的精神,可決定一所大學的辦學特色和發展方向。中大的校訓為「博文約禮」─知識深廣謂之博文,遵守禮儀謂之約禮。「博文約禮」為孔子之主要教育規訓,其言載於《論語》:「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每個大學生確有權利去決定如何表達,這正是自由和人權的可貴之處。但在大學的情境中,這種「窩裏鬥」的抗爭,採用暴力的手段,正在蠶食?中大的傳統的價值—「約禮」,損害了這種優良的傳統,最終會導致「放任」,「孤賞自戀」和「自我中心」風氣在大學中蔓延。

  面對這種校園歪風,大學老師們是不會加以指摘的,只有依靠我們每個大學生的獨立思考及批判性的能力。如果每一個大學生皆有良好的思考能力,就一定能弄清激進學生言行的謬誤。最後,一所大學未來發展的道路遇到的挑戰是多方面的,每一個大學生都要覺醒,多想、多做一些對大學有建設性的事情,不是搗搗亂、喊喊口號,大學便會找到發展的出路。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 李偉雄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