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屬典型山水城市,陸上與海上交通,均與民生息息相關,亦彼此聯繫呼應。由於本地人口多而集中,主要依靠公共交通工具組成,意味地區交通系統的頻繁而緊張。
前代的香港發展側重於鄉郊,村際之間得靠墟市連接,為便交易運輸,村墟之間的幹道多築有石路。然而資源所限,鄉民出入每需翻山過嶺,漸漸形成古道。據文獻所載,本港尚存十餘條古道,多位於新界北部一帶。此外,鄉郊地區多有小川溪流,自有不少橋樑設施,當中又分樑橋與拱橋,前者於水中砌設橋墩,鋪以平面橋板便利人車往來;後者則以磚石砌密,透過擠壓迫成弧形,負重力度最強。隨?市區發展,經濟轉型,古道與石橋漸為新築道路所取代。
由於鄉民以農業及手工業為生,一般運輸物流皆仗人力,或以雞公車(木製獨輪車)、牛車作輔助。粉嶺龍躍頭至今仍存1934年「不准泊牛碑」,文雲:「大埔理民府布告第十號:為布告事,照得此路乃是安樂村入崇謙堂公路所有,牛隻不准繫於該處,以免阻礙行人,毀壞道路,各宜凜遵勿違切記,此布。」今天細閱碑文,饒有趣味,亦反映牛車乃昔時鄉郊流行的交通工具。
自港九歸入英治,市鎮核心轉移至維港兩岸。開埠初期,英人選定中環為政經中心,逐步擴充,名為「政府山」。為便於對華人加以隔離管治,先後修築▉荷李活(道)/荷里活▉道(Hollywood Road)及砵甸乍街(Pottinger Street),以人為街道作為華洋生活圈子的無形分界。另外,港府以移山方式在中環兩端擴展道路,長四英里,命為皇后大道,構建出開埠初期的交通軸心。
九龍方面,英人佔據半島原為便利守衛維港,最初並無重大市政規劃。僅以尖沙咀南端為起點,向北修築幹道,命為羅便臣道(Robinson Road),此後不斷北延至界限街,並更名為彌敦道(Nathan Road),至今仍是西九龍地區的核心幹道。
至於新界地區,由於幅員廣大,而九龍與新界之間又有連綿高山屏阻,港府擬於九龍深水?向東西兩邊修建公路貫穿新界的主要地區,西邊為青山公路,經荔枝角、荃灣到達青山,再接連元朗到上水;東邊為大埔公路,由深水?沿沙田至大埔,連接粉嶺至上水。兩條公路連成發展新界的基本交通網絡。
香港史學會總監 鄧家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