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無尊嚴的被統一,台灣真的想好了?

時間:2016-06-23 16:25:02來源:大公網

  文/李柏濤

  5.20之後兩岸關係雲譎波詭,民進黨政府破壞兩岸過去8年來確立的政治基礎,蔡英文迄今未公開講出兩岸是「非國與國」的關係,卻通過一系列舉動推動「文化台獨」路線,將兩岸拖入無休止的「冷對抗」局面。兩岸關係的好與壞,一定程度上決定着台灣未來何去何從。台灣《中國時報》認為,台灣正面對世界舞台邊緣化、兩岸關係對立化、社會內部撕裂化三重危機,如果繼續無所作為,將一步步走向滿盤皆輸,甚至是淪為沒有尊嚴的「被統一」局面。

  兩岸關係從2008年到2016年,因雙方均堅持有「一中」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識」,達到了1949年以來的最好局面(兩岸官方均如此形容過)。但在5.20之後迅速下滑,甚至轉為對立和對抗,根本原因系蔡英文政府不願直面兩岸關係性質問題。對於蔡英文的就職演說,北京直接定義為「一份未完成的答卷」,但不論怎樣,蔡英文當政一天,就無法用「拖」的方式逃避這一回答。

  《中國時報》社論表示,大陸不會無限期等蔡英文作答,時間拖得越久,兩岸累積的對峙能量就越大,直到最終失控爆發,由「冷對抗」轉化成「正面對抗」,重回兩岸劍拔弩張的緊張局面。蔡英文不宜幻想以拖待變,時間不站在民進黨政府這邊。

  社論說,既然總歸要面對這一問題,蔡英文不如盡早做出決斷,對兩岸關係定位做出明確表達。即便蔡英文不願接受「一中原則」或「九二共識」,也必須承認兩岸「非國與國」關係,兩岸互動是在「一國框架」之下,任何可能將兩岸關係▉引至/引致(導致)▉「國與國」關係,或否定「兩岸一國」的說法和作法,只會把兩岸關係迅速帶至緊張對立的局面。

  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提到,要以「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對此《中國時報》指,既然如此就應按照「憲法」和相關法律要求將兩岸關係定位為大陸地區和台灣地區的關係,不是「國與國」的關係,才能展現遵守宣示的誠意。

  20年前,「台獨教父」李登輝還未露出真實面目,他在1996年以所謂「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為題,進行了一次「豪情萬丈」的就職演說。李登輝當時稱,「海峽兩岸因為歷史因素隔海分治,乃是事實;但是海峽雙方都以追求國家統一為目標,也是事實。兩岸唯有面對這些事實,以最大的誠意與耐心,進行對談溝通,化異求同,才能真正解決國家統一的問題,謀求中華民族的共同福祉。」

  文章建議,蔡英文與李登輝有類似師生的情誼,理念相通。她只要回到李登輝1996年就職演說的兩岸關係定位,採納這篇演說「中國人幫中國人」、「國家統一」使命等關鍵詞,兩岸困局當可解決。

  蔡英文被普遍認為是「理念台獨者」,她上台後推進的廢止課綱等舉動,讓北京高度關注其「暗獨」動作,遂提出要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台獨」分裂舉動。另外,島內也有聲音認為,蔡英文所謂的「維持現狀」,根本是意圖將「中華民國台灣化」,將「中華民國」等同於台灣,走曲線「獨立」路線。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撰文指,民進黨正在走其「柔性」或「穩健」的分離路線。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說要建立「原民史觀」,是用原住民做幌子,她要建立的其實是「去中國化的史觀」。民進黨的策略很清楚,要將「中華民國」等同於台灣,「去中國化」後的「中華民國」與「一中」已經沒有關係了。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龐建國也認為,民進黨新政府透過推動「文化台獨」,意圖制造更多媚日、親美、「反中」的年輕世代,為永遠割裂兩岸鋪路。各種帶有善意的說詞,只是用來包裝「柔性台獨」的居心罷了。面對綠營執政,大陸不僅不允許台灣搞「法理台獨」,也不可能通融台灣往「柔性台獨」的方向去切香腸,任由「文化台獨」的作為蔓延。

  所以,蔡英文想到打開兩岸溝通的大門,任命誰來擔任海基會董事長只是其次,關鍵還是她要明確作出兩岸是「非國與國」關係的表述,在此授權之下,兩岸兩會就可在「一中框架」之內恢復正常往來。但只要民進黨「台獨黨綱」存在一天,民共黨對黨的交往就不可能開啟,可沒有溝通、交流,民共何來互信?沒有互信,兩岸關係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只會陷入「死局」。

  「一中原則」是北京絕不會退讓的底線,蔡英文越是逃避,兩岸關係的僵局就會陷的越深。屆時,「地動山搖」隨之而來,三重危機包圍中的台灣能承受幾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