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北角滄桑

時間:2016-06-17 03:15:46來源:大公網

  北角,顧名思義,即北面的小地角,範圍在港島北部偏北位置,是港島最北點,英人以地理特徵命名為North Point,再譯為北角。

  在英人開發前,北角僅屬臨海山崖(現今電車路以北均是海邊),因地積狹小,杳無人煙。直到十九世紀末,太古集團在?魚涌設立糖廠,在附近打工的華人就遷到北角聚居,華人富商也在此置業,推動社區發展。

  二十世紀初,有渣華輪船公司在北角設辦事處,專營國內與荷殖爪哇的客運和貿易,因從業者多為福閩華僑,他們在北角經商和居住,逐漸形成獨特的「小福建」社區。

  二十年代,在南洋發跡的閩籍富商郭春秧投得北角地皮,計劃填海造地興建糖廠及碼頭設施。但遇上海員大罷工及省港大罷工而延誤工程,到竣工時又遇到國際經濟危機,糖價大幅下跌,郭氏將工地改作洋房物業三百間(即現今的春秧街),吸引華人投資置業。此外,郭氏積極投入社區建設,組織商會及同鄉會等機構,提供康樂、醫藥服務,照顧鄰里,吸引閩籍同鄉落戶北角,漸漸形成以春秧街為核心的「小福建」社區。

  1941年,香港保衛戰期間,日軍轟炸北角電廠設施,周邊一帶備受重創。香港重光後,內地政黨紛爭,部分黨國知名人士避居香港一帶,郭氏後人郭雙鰲看準機會開設舞廳夜總會,銳意展拓高檔娛樂事業,特別僱用上海人士輔理業務。1947年,麗池花園夜總會開張營業,營造了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風月世界,尤其吸引滬籍富豪光顧。影響所及,開拓了巨大的連鎖消費效應及龐大的服務市場,大量落難香港的上海人也遷入北角,尋找工作機會,人口激增加速社區復興,亦形成了「小上海」的社區。可惜持續不久,一度著名的風月區域相繼結業,改建住宅。

  內地「文革」期間,本地左派工會以北角為據點發動鬥爭活動,1967年8月,港府出動英軍夾攻僑冠大廈平息騷亂。事後,港府認定北角區是反英勢力基地,刻意孤立社區發展,對比七十年代以來各區經濟和民生建設,北角明顯滯後,直至回歸後才稍有改變。

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

電郵:shkh.org@gmail.com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