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南的連綿山巒間,礬山鎮三合興村宛如一顆鑲嵌其中的紅色明珠,承載着厚重的革命歷史記憶。然而,歲月的痕跡不僅刻在了這片土地的街巷屋舍,也給村裡一口見證過烽火歲月的水井留下了滄桑印記。直到2025年,中交一公局集團蒼泰二標項目部的到來,讓這一切迎來了轉機,他們用責任與擔當,書寫了一段守護紅色根脈、保障飲水安全的溫暖篇章。
今年3月,懷揣着助力鄉村振興、傳承紅色基因的使命,中交一公局集團蒼泰二標項目部毅然開展了礬山鎮三合興村革命遺址古井修復工作。當他們踏入這片浸染着先輩熱血的土地,第一眼看到那口古井時,心猛地揪了起來。「這哪還是口能用的井喲,水又渾又少,每天打水都發愁。」村民李嬸無奈地向項目部工作人員訴苦。經現場勘查發現,由於年代久遠,缺乏維護,井壁滲水嚴重,井內淤積了厚厚的泥沙,原本清澈的井水變得渾濁不堪,水量也日益減少,周邊30餘戶村民的日常生活受到極大影響。
「飲水安全可是民生大事,何況這裏還是革命老區,先輩們為了我們付出那麼多,絕不能讓鄉親們再為吃水犯難!」項目部負責人閆軍目光堅定,當即組織項目班子決策,將這口水井修復工程列為重中之重的紅色幫扶項目,調集專業的技術力量,迅速投入修復工作。
施工的日子裏,困難接踵而至。狹小的井口、複雜的地質條件,給井體修復帶來巨大挑戰。但項目團隊沒有絲毫退縮,他們日夜鑽研,反覆論證。「水井使用多年後,井壁受水衝涮縫隙變大,從縫隙中衝出的泥沙就會把井底淤滿,放下去水桶也就打不滿水了」工區副主任郭世奇指着古井說道。需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僅要將井底淤泥進行及時清除,最主要是需要解決井壁縫隙問題,防止泥沙再次衝刷至井內。與此同時,為了提升水質,讓村民喝上放心水,施工過程中,項目採用新型防滲材料與自動化抽水設備,確保井體結構穩固、水質達標。歷經30餘天的緊張施工,項目部不僅修復了原有井體,還新增了智能過濾繫統,將日均出水量由原先的7噸提升至15噸,徹底改善了周邊30餘戶村民的飲水質量。
3月23日,古井終於迎來了竣工時刻。當清澈的井水從新修復的井口噴涌而出,項目部組織村民代表前來,一同見證這激動人心的時刻。為了讓大家更深入了解這口井背後的歷史意義,項目部還特意邀請了三合新村黨支部書記。「鄉親們,這口井可不簡單吶,咱村就是靠着這口井的水維持生活,它是咱們村的『革命井』,承載着太多的紅色記憶。」黨支部書記葉經佐滿懷深情地講述着。村民張大爺眼眶濕潤,他走上前,緊緊握住閆軍的手說:「這口井是咱們村的根,以前看着它破敗成那樣,心裏不是滋味。現在修得這麼好,喝着水都覺得甜!感謝項目部為我們辦了件大好事,你們是真心為咱老百姓着想啊!」閆軍笑着回應:「大爺,這都是我們應該做的。守護好這裏的每一寸土地、為大家謀幸福,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以後只要大家有需要,我們項目部還會繼續出力!」
在未來的日子裏,中交一公局集團蒼泰二標項目全體員工將繼續紮根這片土地,關註革命老區發展的每一個需求,用實幹傳遞溫情,以行動彰顯擔當,持續為群眾排憂解難,向著共同富裕的美好願景大步邁進。
他們深知,每一滴從這口「革命井」中流出的清水,都承載着老區人民的期盼,也流淌着中交人對這片紅色土地的深深眷戀與責任擔當,而這份守護與付出,也將如同一顆顆希望的種子,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幸福之花。(周麗麗 趙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