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专题 > 正文

歐陽修家族:「一門十進士」的科舉傳奇

時間:2022-06-21 13:07:09來源:大公網

  這是科舉時代的榮耀,歐陽修家族團隊誕生的「一門十進士」,這在江西科舉史上都絕無僅有,鮮有人講述這樣的傳奇故事……

  今年國慶期間,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投資300餘萬元完成了對歐陽修紀念館陳展提升工程後,吸引了國內外一批遊客慕名參觀。北宋文壇盟主歐陽修《醉翁亭記》裏的經典名句「廬陵歐陽修也」,讓廬陵因文而名揚天下,也讓歐陽修的故鄉永豐縣吸粉無數。

坐落於永豐縣的歐陽修雕像與報恩塔。劉浩軍攝

  吉安古稱廬陵,自古享有「江南望郡」「文獻之邦」的美譽,在科舉歷史上一共考取進士三千餘人,名列全國州郡之首,是當之無愧的「進士之鄉」,形成了「隔河兩宰相,五裏三狀元,一門多進士」的廬陵獨特文化景觀。

  歐陽修這個大家族更是俊傑輩出,科第聯翩,簪纓不絕,創造了「一門十進士」家族團隊的科舉傳奇,這在廬陵科舉歷史上絕無僅有,享有着獨特的榮耀,使得廬陵成為天下「歐鄉」,聞名全國。

  一生育八子 五子登仕途

  歐陽修在廬陵地區最早的先祖歐陽琮是湖南長沙人,進士出身,於唐朝天保年間(742-755年)任職吉州刺史。他比擔任「吉州司馬」的顏真卿早先一步來到廬陵,為當時地處蠻荒之地的廬陵帶來了文化火種,成為廬陵文化的啟蒙者。同時也把家眷帶到廬陵大地,在此安家紮根,開枝散葉,由此成為廬陵歐陽氏的第一代開基祖宗。

  歐陽修的曾祖父歐陽郴,字可封。他生了八個兒子,其中五個兒子都在官場上建有功名,開創了廬陵歐陽家族的光榮歷史。

  唐末以來,改朝換代猶如走馬觀花,戰爭連年不斷,亂世之中,平民深受其害,人人自危,流離失所。在這兵荒馬亂的歲月,人們為了躲避戰亂,拖家帶口,不斷地遷徙到僻遠山村,隱居耕種。南唐初年,歐陽郴的父輩從安福縣黃石一帶遷往廬陵縣安德裏(吉州區興橋鎮)定居,在這裏開荒墾地,耕耘勞作,繁衍生息。

  歐陽郴的父親歐陽託是鄉村遠近聞名的優秀人民調解員,周邊一些村民的矛盾糾紛,打官司經官府判決後,又多次反覆上訴,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而歐陽託能夠認真剖析案情的是非曲直,作出公平客觀的調解,許多疑難的糾紛案件在他的調解後得到圓滿解決。

  年幼的歐陽郴在父親的教導下,耕讀成才,做過南唐時的武昌令、吉州軍事衙推,後升至檢校右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直至94歲高齡去世,安葬在歐桂裏橫溪保之燕湖(吉州區興橋鎮燕湖村)。

  歐陽郴一生養育了八個兒子,也就是說歐陽修有八個爺爺。除了老二歐陽伸、老四歐陽伾、老七歐陽佺以務農為本外,其中五個兒子都做過官。老大歐陽俊,做過洪州屯田院的判官。老五歐陽信,曾為靜江軍團練使。老六歐陽偃,召為南唐時期南京街院判官。老八歐陽倣,做過北宋初期的的許田令。

  歐陽郴的八子當中,尤以老三歐陽儀最有出息,官至屯田郎中。歐陽儀是廬陵歐陽家族最早的一位進士,他在科場上首戰告捷,點燃了這個家族科舉發家的星火,使歐陽家族成功躋身「世家大族」,光耀了門楣。歐陽儀考取南唐時的進士時,父母都健在,整個文霸鄉的人都感到無比榮耀。

  在北宋以前,能考取進士是多麼難得的事情,當時全國科舉一屆只錄取一二十個人,而且錄取名額更多是政策照顧,重點傾向教育資源優越的北方中原地區考生。

  這對南方廣大學子而言,渴望實現「金榜題名」的人生夢想更加強烈,只要考中進士,便具備了做官的資格。而一旦封官,不僅如鯉魚躍龍門一般,同時改變個人以及家族的命運,甚至還有機會在青史中留名。

  那個時代的廬陵,有幸登科的進士寥若晨星,屈指可數。歐陽儀考中進士在當地傳為盛事,於是政府順應民意,把鄉村名「文霸鄉安德裏」改為「儒林鄉歐桂裏」,把居住地「履順坊」改名為「具慶坊」。

  歐陽郴孝敬老人,友愛兄弟,樂善好施。同時格外註重培育家風、弘揚文教,造就出一個詩書傳家、薪火不絕的書香門第,從而形成了以文章道德影響社會的名門望族。

  有一年,家裡堂屋前的柱子上長出了一株紫芝,並且在一根莖上開出兩朵花狀,鄉親們感到非常驚奇,認為這是歐陽郴常年行善積德的結果,於是撰寫文章大加頌揚。

  兩代幼失怙 一宰兩賢母

  歐陽修和他的父親歐陽觀有着相同的人生遭遇,那就是幼年喪父,成長在單親家庭裏,全靠寡母用心良苦育子成才。這兩代人都幸運地擁有賢惠的母親,一位母親李氏夫人,培養出兩名同榜登科進士;另一位母親鄭氏夫人,哺育出一位名垂千古的大文豪、副宰相歐陽修。

  歐陽修的祖父歐陽偃,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年輕時就顯露出非凡的才華,但他不願參加科舉考試,只好在家裡務農,但因兄弟太多,發展資源受限,便想自立門戶,於是從廬陵縣儒林鄉歐桂裏(今吉州興橋鎮)遷至沙溪(今屬永豐縣)開基創業。

  這時歐陽偃發現,在社會上打拚非常艱難,腹有詩書也無處施展才華,於是奔赴南唐首都南京「毛遂自薦」。有人看中他的文採,覺得他是個人才,浪費了可惜,加上他有父兄做官的背景,便舉薦他參加遴選考試,才讓他順利地當上了判官。《歐陽氏譜圖序》這樣記述他:「少以文學著稱南唐,但恥從進士舉,乃謁文理院上書,獻其所為文十余萬言。召試,為南京街院判官。」

  可惜歐陽偃命運不好,38歲便撒手人寰。此時,他的大子歐陽觀剛滿11歲,二子歐陽旦隻有8歲,三子歐陽曄才5歲。他的去世,猶如五雷轟頂,讓妻子李氏夫人頓時陷入絕望當中。

  可以想象,他們的生活無比艱辛,幸好還有祖父歐陽郴的照料及伯叔嬸們的幫助,歐陽觀一家才熬過了困窘的寒冬。那位勤儉持家的李氏夫人,一生默默無聞、隱沒鄉間,但她和自己的兒媳鄭氏夫人一樣偉大,同樣值得世人敬仰。

  在母親李氏夫人的教導下,歐陽觀和歐陽曄從小勤奮苦學,立志成才,並且考取同榜雙進士,兄弟倆自此各登仕途,長年遊宦在外。歐陽觀曾為道州判官,泗州、綿州推官,後又為泰州判官。歐陽曄歷南雄州判官,隨、閬二州推官,江陵府掌書記,官至都官員外郎(宋代刑部執掌徒流配隸等事的官員)。

  歐陽修誕生地在四川綿州,是在父親歐陽觀的公家宿舍裏呱呱墜地的。按理說,歐陽修家族從曾祖父那輩開始,幾代人接續外出做官,是官宦世家,家族自然顯赫。用今天的話來說,歐陽修是含着「金鑰匙」出生的孩子,是官宦子弟。

  但歐陽修四歲時變成了孤兒,原因是做官清廉的父親突然病逝在崗位上。歐陽觀官位不高,死後也沒有撫恤金,甚至沒有一間房屋和一塊土地,用以維持家人的生計。這就如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夫人日後對他所說的:「故其亡也,無一瓦之覆,一壟之植,以庇而為生。」家境的貧寒,可想而知。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無可奈何的鄭夫人攜兒帶女,扶送歐陽觀的靈柩返歸故裏,安葬在沙溪鳳凰山下。歐陽修後來常對晚輩說,沙溪是歐陽家族幾代人安家的地方,也是安葬祖先的地方,一定要牢記自己是吉州永豐縣人。」

  他在撰寫《先君墓表》和《譜圖序》這樣表述:「歐陽氏自為吉州廬陵人,至予修,十有五世矣,沙溪,吾世之家且葬也。」「今(族)譜雖著廬陵,而實為吉州永豐人也。」

  辦理完簡單葬禮之後,擺在這個單親家庭面前的困境,便是尋找生活的出路。舉步維艱的鄭氏夫人不得已帶著兒女投奔遠在隨州(今湖北隨縣)做官的小叔子歐陽曄。

  歐陽曄工資收入不高,自己也有三兒一女,養了一家子人,日子過得緊巴巴,但他二話沒話,慷慨地收養下了胞兄苦命的遺屬,「所得俸祿,分養孤遺」,他對待侄子歐陽修「教之如己子」。兩家人相依為命,同舟共濟,將歐陽家族的家風美德進一步發揚光大。歐陽曄為人處世的行為,深深影響了歐陽修。

  歐陽修的母親鄭氏夫人出生於江南望族,讀過不少書,見過一些世面,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睜眼瞎」,但家裡條件很差,沒錢進私塾,便用木盆裝上細沙,用蘆葦桿在沙盆裏教子識字學文。

  歐陽修由此走上了從寒門孤兒到副宰相級別高官的「逆襲之路」,並且成為「千古聖賢」。鄭氏夫人也因「畫荻教子」,成為青史留名的「四大賢母」之一。《宋史》中就有這個被後世傳頌的「歐母畫荻」的故事。

  兩屆五登科 兄弟四進士

  吉安府在科舉史上開始冒頭,有着閃耀全國的表現,是在明朝初期的100年間裏,產生了426個進士,佔全國同一時期的1/12,並且在連續兩次科舉殿試,共有一甲進士6名中,吉安人包辦了5名。那時是全國科舉看江西,江西科舉看吉安。

  歐陽修家族團隊的科場戰績,在北宋初期的百年間便有了非凡的表現,共有八人考中進士,其中兩屆科考中有五人金榜題名,兄弟四人皆進士。這在中國的整個科舉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

  歐陽修父輩那一代人,在宋初的三十年裡,有四人考取了進士。淳化三年(992年),歐陽載考中進士,成為這個家族入宋後的第一個進士,他是歐陽修三爺歐陽儀的最小兒子,歷任秘書丞、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廣東轉運使、江州知州等職。歐陽修敘寫這位堂伯父:「為政清廉簡靜,所至官舍,不窺園圃,至果爛墮地,家人無敢拾者。」

  咸平三年(1000年),歐陽觀、歐陽曄、歐陽潁考取了同榜進士。一個山村的三位兄弟同年登科,這是多麼轟動的一件事情。此時,在這個家庭裏面,產生了兄弟四位進士,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

  歐陽觀和歐陽曄是一對親兄弟,是歐陽修的父親和叔叔。歐陽潁是歐陽修八爺歐陽倣的大兒子。歐陽潁政務嚴明,有威惠,先後擔任過萬州、彭州、饒州等八個州的知府,官至尚書職方郎中。

  到了歐陽修這一代人以後,又有兩人在科場中得勝,這離父輩登科的那屆科考時隔正好是三十年。天聖八年(1030年)的一天,殿試放榜,歐陽修和他的堂侄歐陽乾曜兩人同時金榜題名。歐陽乾曜是歐陽載的大哥歐陽猛的孫子,也就是歐陽修堂兄歐陽麗的兒子。這兩屆科考,歐陽家族的團隊成了大贏家,共有5人考中進士。

  眾所周知的歐陽修,他從小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但他考運不佳,科舉之路頗為坎坷,他從17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連考兩次都意外落榜。

  天聖七年(1029年),22歲的歐陽修再次進京應試,在國子監考試和國學解試中,均名列第一,成為監元和解元。次年,又在禮部省試中拔得頭籌,成為省元,也算連中「小三元」。如果再在殿試獨佔鰲頭,那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連中三元」。

  但歐陽修最終未能如願,他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進士及第。關於歐陽修未能奪魁的原因,據當時的主考官晏殊說,主要是歐陽修鋒芒過於顯露,眾考官欲挫其銳氣,促其成才,所以才把他列入二甲。

  轉眼又過了三十年。歐陽家族再添兩位進士,歐陽乾嚁的弟弟歐陽乾度,於慶曆六年(1046年)考中進士。歐陽修第三個兒子歐陽棐,於治平四年(1067年)考中進士。

  《譜圖序》記載了當時家族八人的科舉盛況:「然自宋興三十年,吾先君、伯父、叔父始以進士登於科者四人。後又三十年,某與麗兄之子乾曜又登於科。今又殆將三十年矣,以進士仕者又才二人。」

  此後,歐陽修的大兒子歐陽發因蔭庇賜進士出身,官至承議郎。二子歐陽奕、四子歐陽辯皆以父恩授予官職。歐陽修的六世孫歐陽參文,於咸淳四年(1268年)考中進士。

  如此算來,歐陽修的家族裡一共有進士11位,是名副其實的「一門十進士」。所謂「爺孫六進士」「兄弟四進士」「父子三進士」「兄弟三登榜」「叔侄同登科」都可以在這個家族裡得到最好的詮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