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來論 | 東方之珠 愈加璀璨

時間:2022-06-17 12:40:53來源:大公網

  文 / 閻峰

  時如白駒過隙,轉眼間香港已回歸祖國25年。凝望今日愈加璀璨、令人嚮往的東方之珠,回首97年回歸前夜殖民時代動盪不安、人心惶惶的香港,不禁令人感慨萬千。作為香港25年回歸之路的親歷者,我目睹了「一國兩制」歷經考驗、豐富發展、日漸完善,直擊了25年來國家對香港在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給予香港的巨大支持,使得香港平安度過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等重大金融危機,妥善應對2003年非典疫情、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等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成功戰勝了2014年應對佔中事件、2019年處理修例風波、2020年推動香港國安法實施、2021年完成選舉制度改革等重大施政困難和挑戰,保障了國家安全、政治穩定、經濟發展、金融活力、法治高效、民主自由、民生安寧。

  一、一國兩制賦予香港強大活力

  回歸25年來,一國兩制賦予了香港巨大紅利。在國家多項政策的支持下,香港與內地在經濟、社會、民生等多個領域進一步融合,香港作為經濟內迴圈和外迴圈的結合點,境內外資金、商品、人才、資訊、技術流動的最重要橋樑,跨境往來的門戶,境內企業和資金走出去的橋頭堡,境外企業和資金進入中國市場的跳板,地位日趨重要,競爭力不斷提升。

  風雨之後見彩虹。今天的香港,以愛國者治港原則對港人治港做出了更全面準確的詮釋,確保了一國兩制行穩致遠,一舉清除了境外敵對勢力在港代理人,掃除了政治陰霾,擺脫了無謂政爭,消除了發展的不確定性和政治風險,賦予了香港強大生命力。

  二、國家後盾賦予香港強大經濟韌性

  回歸25年來,香港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全球金融風暴、非典和新冠疫情、修例風波引發社會動盪等多重衝擊和挑戰。正是國家的堅強後盾和全面支持,使得香港經濟展現了超強的韌性、適應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25年來,香港克服了多方面困難和挑戰,完成了從航運、貿易主導型經濟向貿易、金融、法律、財務、諮詢、科技等高產值服務業主導產業佈局的轉型升級,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了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

  香港特區統計處數字顯示,1997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為1.37萬億港元,2021年香港本地名義生產總值為2.86萬億港元;人均生產總值從回歸前的19.20萬港元,提升至2021年的38.71萬港元,翻了一番。

  三、跨境門戶角色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回歸25年來,國家給予香港的優惠政策賦予了其跨境門戶的特殊角色,有力鞏固和提升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根據最近公佈的國際金融中心指數最新排名,香港位列世界第三,亞洲第一。香港交易所數據顯示,1996年年底港股市場總市值為3.2萬億港元,2021年年底香港股票市場的總市值為40.1萬億港元,期間增幅高達1153.1%。

  回歸後的香港與內地金融的互聯互通愈加緊密,從「滬港通」、「深港通」、「跨境理財通」到「債券南北雙通」,不斷為香港金融市場註入新活力。同時,隨著國家經濟穩定增長及全面對外開放,人民幣在貿易、投資和儲蓄方面的需求不斷增加,人民幣的國際地位日益提升,而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角色,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變得更加鞏固。

  四、改善民生成就安居樂業

  香港回歸25年來的社會建設成果,通過梳理其民生工程更具說服力。

  首先,「住有所居」。在房價高居全球第一、寸土寸金的香港,超過半數常住人口享受政府優惠政策,居住在政府主導興建的公營租住房屋(公屋,相當於內地的廉租房)和資助自置居所房屋(居屋,相當於內地的經濟適用房)。對於經濟實力較強的人群,高檔私人樓宇提供了更加舒適的居住選擇。

  其次,「老有所養」。特區政府在回歸後立法規定最低時薪、月薪工資水準,保障低收入勞工免受無良僱主剝削;實施由勞資雙方供款的強制性公積金制度(類似內地的社保機制)。當前,強積金制度已經覆蓋了77%的市民,成為養老保障的重要經濟支柱。

  老有所養提升了人均壽命。日本厚生勞動省公佈的調查顯示,香港男、女以香港男性平均預期壽命81.2歲、女性87.3歲而雙雙位列全球第一。

  第三,「病有所醫」。香港公營醫療以「全民保障」為宗旨,提供基本醫療服務,主要由公共稅收支付,這一點保證了窮人就算沒有錢也能得到治療。私營醫療以「用者自付」為原則,提供的是個人支付的私人醫療服務,讓有經濟實力的人可以自由選擇更高質量或更舒適的服務。

  公立醫院的原則是優先為急需的市民服務,主要以收治大病、重病、急病為主;公營醫療開支主要是靠政府資助,95%是來自稅收,其餘的5%是來自對個人的服務收費。

  據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發佈的《香港醫療開支現狀與推算》報告一文中統計數據:經濟發達的香港人均醫療開支是發達國家於地區中最低之一,僅佔美國的三分之一,英國的三分之二,但香港的醫療服務水準卻不亞於這些國家,某些領域甚至更勝一籌。

  第四,「行有所乘」。回歸以來,香港基建取得巨大成就。舉世矚目的港珠澳大橋和廣深港高鐵相繼建成,這兩個大型跨境基礎設施專案拉近了香港與內地的距離,拓寬香港居民生活空間。今天的香港,港鐵四通八達,巴士、電車、的士、輪渡為市民提供了極為便利的出行選擇。

  最後,「心有所向」。受內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的影響,加上特區政府「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等政策的扶持,更多香港年輕人到內地尋找創業、工作機會。

  五、發展民主實現民心回歸

  香港回歸25年來,在積極加快政制改革、發展和深化民主的同時,中央和香港特區政府高度重視民心回歸工作,積極加強愛國教育,將愛國教育視為本地教育的重要內容,面向社會舉辦各種論壇、講座、「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活動等,取得良好效果。

  為了進一步培養青少年對國民身份的認同,特區政府在學校推展國民教育的工作,將國家歷史、中華文化、經濟、科技、政治體制等各方面的國情和發展融入到課堂,增強學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一些高校甚至將普通話納入畢業的考核範圍。

  除了日常的課堂教育外,特區政府積極推出多項教育計劃和活動,促進兩地的文化交流,如「內地升學資助計劃」、「港澳教育界國慶訪京團」活動、啟動「姊妹學校」專案共用教育資源等等。兩地教育已經從最初升學一邊倒的趨勢轉變為前往內地求學、互派學生的現狀,兩文三語教育實現了普通話的廣泛推廣,為推動兩地交流和促進民心回歸奠定了良好基礎。

  砥礪奮進廿五載,攜手再上新征程。回顧香港過往25年來的發展歷程,我們清楚看到,國家一直都是堅定支持香港繁榮穩定與發展的最重要支撐力量。在進入回歸第二個25年的歷史性時刻,香港應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獨特優勢,抓住「十四五」規劃帶來的新機遇,順勢而為,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下大力氣解決發展中存在的房屋居住、青年職業發展、收入差距、產業佈局、人才培養和引進等深層次問題,打造一個更加繁榮、美好和幸福的未來。

  (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