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維港觀瀾/六項先行措施完善採購機制 政府堅持透明改革守護公帑\董光羽

時間:2025-10-21 05:02:08來源:大公报

  政府採購飲用水的風波今年8月曝光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隨即採取行動,調查事件和審視現行制度,避免再發生同類事件。許正宇昨日公布其領導的「檢討政府採購機制專責小組」所提出、用以盡早堵塞政府採購程序漏洞的六項先行措施,同時全面公開審計署撰寫的管理建議書。一連串行動和操作,充分展現政府的透明度和完善政府採購機制、確保公帑用得其所的決心。

  供應商疑存心詐騙政府

  政府採購飲用水風波,源於投得港島和部分離島飲用水供應合約的公司「鑫鼎鑫商貿」涉嫌在投標過程造假,提供予政府人員飲用的樽裝飲用水亦屬「冒牌貨」。今次事件,明顯涉及個別公司的懷疑欺詐行為,但同時亦顯示,政府物流署相關人員在採購飲用水期間,在盡職審查和應對潛在欺詐行為方面,表現未能追上現今商業社會狀況,與公眾的合理期望亦明顯有落差。專責小組提出的六項先行措施,正是集中對焦社會最關心的幾個重要部分,加以完善和改革。

  事件發生後,社會上有意見認為,物流署人員應核實投標者提供的文件內容,不能盲目盡信。針對這方面的建議,物流署已按專責小組的要求,完成內部工作指引,並已發放給政府內負責做採購的人員,內容包括驗證文件、背景審查、實地視察,以及應對可疑事項的跟進行動。

  「表裏兼顧、標本兼治」為目標 推六項先行措施回應關注

  此外,為了更好處理每項投標的審核工作,物流署自10月起將內部審計專隊重組為「採購及物料管理審核組」,加強抽查各部門採購時的盡職審查工作。審查期間若發現有不足的地方,審核組會適時上報有關部門首長正視,徹底改善有關部門採購流程。另外,物流署今日起亦已修訂「招標和合約的標準條款」,規定投標者和承辦商須同意政府可直接向第三方核實所提交資料的真確性,以及容許政府在審核標書過程和合約期間進行實地視察等,中間若發現承辦商提交虛假陳述或不真確資料時,政府可即時終止合約,保障公帑用得其所。

  政府每年批出的採購合約成千上萬,項目相當繁瑣,而負責採購的絕不只物流署。上述三項安排,代表專責小組今次確是抱着「刮骨療毒」的決心檢視現行採購安排,對準的目標不限於物流署,而是政府內所有負責採購的人員,目標是要政府部門上下一心、與時並進,用好每一分公帑。這份推動大刀闊斧改革的決心,相信定能讓各部門大大增強「審標」、「核標」的能力,同時挽回社會對政府採購工作的信心。

  裏裏外外全面改革採購制度

  六項先行措施的後三項,則屬於改善政府部門間溝通和工作文化上的安排,包括:設立電子資料庫共享資訊,讓各政府部門共享包括承辦商履行合約時異常情況的資料,為各部門「評標」時有多一項參考;安排負責採購和財務工作的人員參加防騙培訓;以及培養採購人員的主人翁意識,令他們為政府進行採購時,像為自己購物一樣謹慎,保障政府和公眾利益。

  政府採購飲用水風波,揭示的不只是個別部門的採購工作問題,而是政府整體採購流程及制度未臻完善。專責小組不避難、不避諱,敢於直面問題所在,提出審標、核標,以及工作文化上的重塑,正如許正宇所說,是確保大家「有權可用,有權敢用,有權識用」。更重要的,是政府針對採購工作的改革並非止步於此,未來待專責小組完成檢討及發表最終報告後,會有「先行措施」以外的其他深化建議,進一步改善整個政府的採購制度,貫徹「盡職盡心,採購為民」的目標。

  市民應對政府紀律調查有信心

  除了制度改革外,公眾的另一關注點,是有沒有公職人員需要就事件負責。由於審計署的管理建議書指出,事件中有人為疏漏,加上處理是次採購飲用水事件的過程涉及物流署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的高層共十多名,為公平起見,許正宇已邀請從未參與事件的勞工及福利局常任秘書長劉焱負責紀律調查。劉焱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承諾,若紀律調查過程中發現有違法情況,絕不會輕輕放下,有需要時定會向執法部門舉報。

  筆者認為,公眾及社會關心公職人員的紀律調查詳情實屬正常,但眾所周知,紀律調查需時,社會應給予空間讓政府進行獨立及不受干預的紀律程序。只有公平對待事件中所有涉事人員,政府才能得出一個令所有人都「心服口服」的調查結果,在確保公眾知情權之餘,同時保障事件中各涉事公職人員的基本權利。大家應對現屆政府有信心,雖然審計署的管理建議書只是提供予部門參考,惟負責官員仍決定站在公眾利益角度,將整份管理建議書公開,這份開誠布公的決心,充分證明政府處理今次事件時對透明度的堅持,以及對改革的誠意。

  期望有一個永不犯錯的政府,是並不合理的幻想。但現屆政府一旦發現錯誤,永遠不會選擇逃避,而是採取直面問題、正視錯誤的態度去應對。「敢於面對不足、勇於完善制度」是現屆政府的特色,亦是市民樂見的施政方向。期望專責小組盡快完成檢討,堵塞現行採購制度中的所有漏洞,並研究加強如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等技術的應用,杜絕別有用心人渾水摸魚的可能,把關守護好屬於市民的公帑。

  時事評論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