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的遙距診症發展迅速,已成為公共及私人醫療體系外的重要補充。根據市場調查,2025年香港數字健康市場可達3.35億美元,並以6.3%的年複合增長率持續增長。但由於香港至今未有清晰法例規管,遙距診症幾乎是野蠻生長,病人權益難以得到保障。
消委會針對中西醫提供的遙距診症服務進行研究,昨日發表報告,揭示目前監管框架分散、服務提供者之間的法律責任不清晰,在19個被檢視的商家中,有4個聲稱所提供的遙距診症服務不應被視為診斷或治療;有個案花費逾千元未有診症但不獲退款。最大問題是,遙距診症不同於面對面診症,誤診及由此導致的延誤治療風險較高。若是跨境遙距診症,一旦發生醫患糾紛,更難追究責任。
將遙距診症納入法律規管已是大勢所趨,目前至少已有28個國家制訂了相關法例或政策,其中有美國、歐洲、新加坡這樣的發達經濟體,也有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有些地方已設立了遙距診症的理賠政策。在內地,國務院於2018年公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開始遙距診症試行服務。疫情發生後,內地大力鼓勵各醫院加強遙距診症服務,相關法律規範亦在不斷優化。
就香港而言,醫委會於2019年底發出《遠程醫療實務道德規範指引》,目的是讓醫生在提供遠程醫療時,不會違反《香港註冊醫生專業守則》。但「道德規範」畢竟不是法律,未能夠釋除醫護界對提供遠程醫療診症服務要承擔額外法律責任風險的疑慮。特別是新冠疫情爆發後,市民對遙距醫療服務的需求急劇上升,有關指引已落後於實際情況的需要。
立法會議員曾敦促特區政府盡快就遙距診症立法,以釐清相關法律責任。消委會上述報告指出,幾乎所有的受訪醫生均認為遙距診症服務需要作出改善,消委會則建議制定清晰指引。可見就遙距診症立法勢在必行,愈快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