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議論風生/香港傳承抗戰精神的使命與擔當\龍子明

時間:2025-08-19 05:02:04來源:大公报

  昨日,民建聯和招商局港口聯合主辦「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論壇,行政長官李家超視像致辭時表示,中華兒女在抗戰展現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大義,這種堅定信念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提醒我們在面對挑戰時要砥礪奮進。特區政府積極傳承抗戰精神,將結合愛國主義教育、國家安全教育和中華文化教育,培育年輕一代正確認識歷史,厚植愛國情懷,成為建設香港、貢獻國家的棟樑之才。

  八秩光陰流轉,硝煙雖散,精神永恆。隆重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不僅是對血火歷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對香港在新時代下傳承抗戰精神、培育愛國情懷、擔當責任的深刻思考。香港這座城市,命運與國家民族緊密相連,在民族存亡之際,香港同胞以生命和熱血譜寫的愛國篇章,至今閃耀着不朽的光芒。

  構建「三位一體」融合教育體系

  當祖國深陷十四載抗戰烽火,香港從未置身事外。這片土地上的脈搏始終與神州大地同頻共振。從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深入敵後、虎穴鋤奸的驚險,到愛國志士捨生忘死營救滯留文化精英的「勝利大營救」,從民眾節衣縮食為前線籌集物資的涓涓細流,到船工們不顧封鎖、冒死保障海上補給線的驚濤駭浪──香港的抗戰史,是一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民族大義的生動註腳。正如李家超所指出,香港市民與祖國同胞血濃於水,「香港從未缺席」。這份由鮮血凝鑄的集體記憶,是香港精神譜系中最為深沉厚重的底色,是今日香港面對任何風浪都能挺直脊樑的力量源泉。

  歷史的教訓如洪鐘大呂:和平並非天賜,而是先烈以血肉之軀換取的珍貴果實。我們強調「以史為鑒」,正是對當下複雜國際局勢(單邊主義、地緣衝突)的清醒回應。特區政府系統協調統籌各項紀念活動,其深意在於構建「三位一體」的融合教育體系:

  愛國主義教育,通過抗戰遺址考察、史料展覽、親歷者講述,讓青年觸摸歷史溫度,理解香港與國家命運與共的本質;國家安全教育,在歷史鏡鑒中深刻認識分裂勢力、外部干涉對國家安全的威脅,築牢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思想根基;中華文化教育,以抗戰精神為紐帶,挖掘其中蘊含的家國情懷、犧牲精神、堅韌品格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

  青年內地交流團走進軍事設施、抗戰遺址,絕非簡單的「參觀」,而是一場深刻的精神尋根之旅。當香港青年站在盧溝橋、平型關,感受歷史的沉重與先烈的榮光,那份對國家的認同感、歸屬感以及「建設香港、貢獻國家」的責任擔當,便會在無聲中悄然生根發芽。

  香港的獨特價值,不僅在於其輝煌的抗戰歷史,更在於其作為國際樞紐的當下角色。李家超指出,香港作為國際化城市,一直秉持開放包容、和平共處的精神。我們全力發揮香港內聯外通的優勢,與世界各國加強交往合作,為國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和平發展,貢獻香港力量。在霸權陰影仍存的世界上,香港以「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法治社會的堅實基礎和自由開放的市場環境,成為國家連接世界的重要橋樑。香港有能力、有責任將中國珍愛和平、推動發展的理念傳向世界。

  通過深化國際經貿合作、參與全球治理、促進人文交流,香港正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香港動能」。正如抗戰時期香港是物資與資訊的樞紐,今天的香港,更是文明對話的樞紐、和平發展的樞紐──其繁榮穩定的本身,就是對「珍愛和平、開創未來」這一抗戰精神核心要義最有力的詮釋。

  從烽火硝煙中淬煉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大義,早已融入香港的城市基因。80年後的今天,這份精神非但未曾褪色,更在特區政府的引領下,通過系統性的愛國主義與歷史教育,在年輕一代心中煥發新生。香港在銘記自身為民族存亡而戰的壯烈歷史時,也在以其開放包容的姿態、聯通中外的優勢,向世界傳遞着珍視和平、共謀發展的時代強音。

  為國家發展貢獻香港力量

  歷史是根基,青年是未來,和平是方向。當香港青年在抗戰遺址前沉思,在國際舞台上發聲,他們肩頭所承載的,不僅是建設更美好香港的使命,更是將先輩用生命守護的和平薪火傳遞下去、為國家發展乃至人類的進步貢獻香港力量的歷史重任。這份源於烽火、興於傳承、達於擔當的抗戰精神,必將指引香港在新時代的征程中,書寫無愧於歷史、無愧於國家、無愧於世界的璀璨篇章。

  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創會主席兼永遠會長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