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國際觀察/「特普會」到底誰是贏家?\宇 文

時間:2025-08-18 05:02:03來源:大公报

  當地時間8月15日,備受全球矚目的「特普會」在美國阿拉斯加落幕。這是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俄兩國元首首次面對面會談。

  「特普會」被外界視為美俄關係的「破冰」嘗試。特朗普與普京在聯合發布會上也強調雙方「取得了巨大進展」,並同意在多個領域展開合作,包括恢復航班聯繫、推動北極能源開發等。然而,會談的核心議題,烏克蘭危機的解決卻未能「破局」。這種「形式突破但內容空洞」的局面,折射出美俄關係的深層矛盾。

  對特朗普而言,他繞過歐洲、直接與普京對話,旨在展現其「解決大國衝突」和推動「和平」的能力,為2026年中期選舉累積政治資本。其宣稱的「10分評價」和「迅速推進後續談判」的表態,更多是迎合國內選民的策略性措辭,而非實質進展的體現。

  更重要的是,「特普會」強調會晤「富有建設性」,但俄烏衝突的根源性問題,即領土歸屬與安全保障,仍懸而未決。俄方堅持烏東地區「已通過公投成為俄領土」,並試圖通過「凍結衝突」實現事實上的永久控制;而烏克蘭憲法明確禁止領土讓步,澤連斯基更以「寸土不讓」回應美方施壓。這種根本分歧在會晤中未獲突破,美方提出的「領土交換」框架雖試圖調和矛盾,卻因缺乏國際共識與烏克蘭的接受度而流於空談。

  美俄戰略互信缺失更是結構性的。俄方將北約東擴視為「生存威脅」,要求美國提供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安全保障;而美方僅承諾「探討可能性」,實則不願動搖北約框架。這種結構性矛盾使得任何停火協議都可能因後續安全條款的缺失而淪為「紙面承諾」。

  「面子」和「裏子」各取所需

  有趣的是,特朗普政府為了將「特普會」的「象徵性突破」變成實質性成果,即如特朗普所稱的不是「停火協議」而是「和平協議」,特朗普也給對會晤反應強烈的歐盟和烏克蘭「面子」。「特普會」後,特朗普給北約、歐盟和烏克蘭總統通報了「特普會」內容。面對特朗普難得的「謙遜」,歐盟和一些歐洲國家領導人對特朗普表達了外交修辭上的稱讚,但歐盟並未改變原則立場。至於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將於18日再訪美國,與特朗普進行面對面會談,爭取美國對烏克蘭安全的長期承諾,並推動三方會談的實質化。

  澤連斯基的訪美行程也面臨多重挑戰。一方面,若特朗普政府逼迫烏克蘭透過「停火換安全保障」換取俄羅斯讓步,澤連斯基不會輕易妥協。另一方面,即使烏克蘭願意加入美俄烏三方會談,烏克蘭也需要照顧到歐洲國家的立場。歐洲各國的立場是,歐洲必須坐在談判桌上,並警告美俄任何單邊協議都可能損害北約的協調機制。這種「美俄繞過烏克蘭談判」的擔憂,凸顯烏克蘭在危機中的被動地位,也導致烏克蘭危機的前景不明。

  如果澤連斯基政府接受領土讓步,將面臨國內民調與政治生涯終結的風險。因此,已成烏克蘭國家英雄的澤連斯基不會輕易變成烏克蘭的「投降派」,即使無奈「以土地換和平」,澤連斯基也會將自己打扮成「老子不幹了」的悲情英雄。而在對抗俄羅斯的過程中,烏軍也累積戰鬥經驗,強化了「戰鬥到底」的信心。一紙協議,帶來的只是紙面和平,而非破解烏克蘭危機的靈藥。

  此外,美國強壓下的和平協議不符合歐洲的利益。支持烏克蘭和俄羅斯「戰鬥到底」才能為歐洲構築地緣政治安全屏障。何況,歐洲在拜登時代被美國逼迫斬斷了和俄羅斯的能源經貿聯繫,對抗俄羅斯已經成為歐洲國家的地緣政治宿命。美國政權輪替帶給歐洲國家的困擾,也就是讓歐洲國家對美國失望,也促使歐洲國家豪賭下屆美國政府重回建制路線。所以,即使特朗普強壓烏克蘭和俄羅斯達成土地換和平共識,歐洲國家仍會繼續支持烏克蘭和俄羅斯「打下去」。

  領土與安全的結構性矛盾、國內政治的掣肘、國際博弈的暗流,都預示烏克蘭和平之路漫長曲折。對國際社會而言,真正的考驗不在於美俄能否「握手言和」,而在於如何建構一個兼顧各方核心利益、具有可操作性的多邊框架。畢竟,沒有烏克蘭的真正參與,沒有歐洲的自主性,沒有國際社會的共同監督,任何協議都難以擺脫「空中樓閣」的命運。

  國際關係學者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