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議論風生/弘揚抗戰精神加強歷史教育的幾點思考\吳軍捷

時間:2025-08-18 05:02:02來源:大公报

  在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主席將抗戰精神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綜合中央公開論述,我們可以看到,抗戰精神內涵主要有四個元素:家國情懷;民族氣節;合作精神;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與必勝信念。

  香港抗戰精神內涵既包含上述共性,更有兩個顯著特徵。其一是自覺的國際視野。香港抗戰從一開始就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線緊密相連,呈現中英、中美、國共「三國四方」的合作格局。其二是相忍為國、顧全大局的胸懷。作為香港抗戰中流砥柱的中國共產黨以靈活手段團結了一切抗戰力量,日軍投降後,在港中共部隊曾經協助維護治安,其後亦顧全大局撤出香港,北上創建新中國,並為「一國兩制」留下空間。

  因勢利導激發青年愛國精神

  香港抗戰精神的形成有其歷史文化因素:宋末文天祥就在珠江口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嶺南文化的包容與堅韌,為香港在逆境中前行提供底氣。自康有為、梁啟超和孫中山以來,香港是中國革命思想溫床,他們倡導的民族大義與擔當精神深刻影響香港人文風貌和社會取向。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獻身精神與組織力,是抗戰力量團結的底層保障;而中外文化多元交融這一香港最大特色,也讓抗戰各方在面對共同敵人時能找到共通語言,增強合作的互適性與黏合力。

  這些歷史文化因素凝聚成了香港抗戰精神的核心「同舟共濟」,「同舟共濟」體現了大家坐在一條船上,利益相關,命運與共,只能團結,韌性拚搏,靈活應變,其中舵手的作用極其重要。抗戰憑「同舟共濟」戰勝侵略者,七八十年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改革開放中為祖國作出特殊貢獻,憑的也是「同舟共濟」。未來風高浪急,仍需「同舟共濟」渡過險關,為國家大戰略立新功。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香港要宣傳國家抗戰精神共性,更要以個性補充共性,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因為個性化宣傳更易拉近與受眾距離,被當下青少年接受。同時才能把香港本來就有的民族文化底蘊,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出來,因勢利導,發揚光大。

  不久前,我們做過兩項調查。一項是面對愛國社團,對象較年長、教育程度高且久居香港。收回四百多份問卷,樣本對抗日歷史,尤其本土抗戰歷史仍屬認知薄弱。在6道香港抗戰常識題中,36.3%受訪者僅能答對兩道以下,僅9.1%能答對五到六道。近七成受訪者知道「九一八事變」和南京大屠殺,但僅約四成知道東江縱隊與港九大隊。近三成受訪者未聽過親朋好友或老師講述抗戰經歷,另三成聽過但印象不深,僅37.8%表示抗戰給其留下深刻印象。

  另一項是對參加我們烏蛟騰抗戰歷史文化營活動的中小學生,收回782份問卷中,44%受訪學生明確表示沒有人生楷模,51人填寫了楷模名字。調查顯示,受訪學生更重視當前滿足與快樂,不願為未來犧牲當前享樂,如「保護個人利益重於保障公眾利益」題,非常同意和頗為同意者合計50.6%;「享受當下比着眼未來更重要」題,非常同意和頗為同意者合計55.9%。而抗戰歷史教育及英雄感召正是針對這些價值取向的良藥。

  建立「接地氣」的歷史教育

  香港既缺乏課堂上生動講述抗戰歷史的教師,公共傳媒缺少傳播,抗戰歷史教育體驗場所更稀缺,直觀學習資源不足,希望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中,政府與民間能通力合作改善這一狀況,建立多樣化、接地氣、沉浸式的香港抗戰歷史教育第二課堂。

  針對目前抗戰勝利紀念的幾個問題,我分享一下自己的觀點:

  1,關於「苦難」:有人因抗戰紀念活動講述苦難而不願參加,怕影響自己的心情。但苦難是歷史真相,是先輩留下的「基因密碼」。人類因記住天災人禍才會防範,忘記歷史,戰爭苦難就可能降臨。香港三年零八個月淪陷、「8604細菌部隊」的殘害,許多真相尚未引發我們共情共鳴。說透苦難,直擊靈魂,才能鑄起「苦難之鏡」,警醒自身自強,喚醒施害者良心。李素貞等教授感召戰犯及其後代懺悔謝罪,正是這一工作的價值體現,也是鍛造「和平之錨」的關鍵。

  2,關於「仇恨」:愛恨情仇是人類自然情感,仇恨罪行才催生法律,仇恨反人道苦難孕育守護和平的大愛。沒有疾惡如仇的志士,社會難以進步;一概反對仇恨是對善良人的欺騙。仇恨源於歷史教訓與教育灌輸,其終點不是復仇,而是走出歷史悲劇,以愛切斷仇恨鏈條。因為悲劇常源於社會結構問題,而非單純個人品德。若不追究戰爭中人性扭曲的深層原因,喚起施害者珍惜生命的底層人性,解決結構性問題,悲劇大概率會重演。真正的強大不是消滅仇人,而是超越仇恨。

  3,關於中日關係:中日是搬不走的鄰居。算清賬、立好規,是實現和好、永不再戰前提。目前,多數日本人仍拒絕承認戰爭罪責,我們提南京大屠殺,他們就說廣島長崎,強調自身受害者身份而非加害者身份。目前,我們對日本二戰侵華罪責的研究仍不到位,急待深入探究日本侵華的必然與偶然原因、戰時全民瘋狂的形成、二戰後有否徹底消除軍國主義復活因素;當前日本戰略定位,以及我方應有的戰略對策。着手拆除威脅中日關係,東亞和平的炸彈。中國應以勝利者姿態處理中日關係,憑藉硬實力迫使日本政府進行戰爭賠償、服從二戰後國際秩序。更應擺脫弱國心態,以強大軟實力開展民間外交。不處理好中日關係,中國就稱不上東亞強國,就會留下最大的國家安全隱患。

  4,香港抗日與全中國一樣,既是全民族的抗戰,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所有在香港抗戰中為抵抗日軍作出貢獻、付出犧牲的人,都是保衛香港的英雄。戰後的保釣活動值得重溫,陳毓祥是為傳承抗戰精神而死的第一位烈士,也應該宣傳。尊重歷史事實是開展歷史教育的前提。

  以抗戰教育喚起愛國本心

  作為香港民間團體,香港抗戰史研究會有組織有系統開展本土抗戰歷史第二課堂教育的烏蛟騰抗戰歷史文化營,首次嘗試依託李世藩、李源培村長保守游擊隊秘密寧死不屈的史實,及老游擊隊員李漢等的戰鬥回憶,運用影視、圖片展覽、現場講解、討論、實地參觀抗戰遺跡、重走抗戰路、體驗六両四大米配給等互動方式,讓三千名中小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抗戰生活與鬥爭,見聞了許多未知的歷史,活動中介紹的抗戰英雄李漢、劉火子也被個別學生列為人生楷模。問卷調查顯示,71%受訪學生願意參與抗戰歷史教育工作,43.9%希望加入香港抗戰歷史紀念館籌建工作小組,43.9%願意參與本地抗戰遺跡保護與活化工作,60.6%對尋找抗戰見證人及搜集歷史文物資料有濃厚興趣,33.3%期待參與設計或組織與香港抗戰歷史相關的國民教育及愛國愛港活動。

  顯然,香港抗戰歷史教育是喚起市民民族意識的最佳途徑,是構建愛國主義情懷、壘起青少年愛國意識不可或缺的基石。盡力用本地史實,喚起香港人愛家、愛社區、愛香港、愛國家的本心,也會得民眾的支持。

  希望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紀念成為推動香港抗戰歷史教育系統化、常態化的關鍵契機。

  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