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末與節日,各連接香港與深圳的口岸總會出現出入境旅客「打蛇餅」的現象;在剛過去的周六周日,各管制站出入境總人次再創疫後新高,其中落馬洲支線、深圳灣和香園圍口岸的出入人次均創口岸開通以來的最高紀錄。
儘管兩地政府已作出人潮預判和疏導等優化措施,但仍難以根除問題癥結。此現象實則揭示了一個現象:粵港澳通關模式仍囿於「管控為主」的傳統,未能配合大灣區深度融合的需求。過往實施嚴格管控措施,主要基於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差距,防範因兩地薪資與物價的差距而產生的黑工、水貨等問題。加之香港作為小型經濟體承載力有限,需透過簽注調節來港人流。但到今天,內地與香港的發展格局與關係已發生質的變化。
現行模式制約口岸處理能力
一是經濟基本面根本性重塑,內地與香港的經濟發展水平及人均收入差距顯著縮少;且內地旅客的旅遊模式亦從疫情前的「購物導向」轉向疫情後的「體驗優先」,更多旅客走進社區的角落、深度探索與體驗香港的獨特文化與生活方式。
二是區域協同發展改變了傳統跨境流動的觀念。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高頻跨境流動已成為灣區城市的內在要求,更漸變為不少香港市民的生活日常:平日經蓮塘口岸到深圳買餸、周末去羅湖與福田休閒玩樂,其中的出行心態與便利程度跟從港島去新界並無二樣,唯須經過關檢程序。正是這種雙向奔赴,推動跨境人流屢創新高。
唯現行「管控為主」通關模式,某程度上制約了口岸處理人流的能力。筆者認為,通關模式可從「管控為主」漸進轉向「便利通行」。核心變革在於移植「預約」概念,透過簽注申請預判訪港人數與時段分布,依據香港承載標準或內地特殊情形作出流量調節。同時在口岸、交通節點、主要景點、主要活動場地等地加強應用智能科技作為配合,並強化粵港澳三地海關、出入境部門、運輸企業、文旅業界等持份者的充分協調,做好通關、交通出行、景點接待及大型活動等方面的預案規劃與實時監測,從而提升旅客的通關效率與體驗質量。持份者更可透過持續累積的數據,動態優化通關與相關的交通、景點等方案安排。
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正是推動通關新思維落地、試行創新通關方案與安排的絕佳時機。其中,全運會跨境項目公路自行車賽中,運動員不斷高速來回通過港珠澳大橋,是創新通關安排的剛需,亟需運用人臉識別與前置查驗技術確保「不用剎車」的無感通關。這種創新可為常態化通關模式提供技術驗證,引入有關技術將能大大節省往返兩地人員的時間成本。
從思維革新延伸至制度創新,首先可參考社會各界建議來制定短期方案,例如為全運會設立特別的「賽事簽注」和「專用通道」。凡持有效賽事門票者,可申請多次往返簽注,有效期覆蓋整個賽事周期,打破現行「一簽一行」限制;並可經各口岸的專用通道快速通關。在此基礎上,可有序設立各類新簽注類別,開放予商務、學術、運動員、文化工作者等經常性跨境群體,建立「大灣區人才流動白名單」,給予1至3年多次往返資格。
「無感通關」實現人員高效流動
另一方面,應加強粵港澳三地在跨境人流數據收集、使用和分析方面的協作,並完善數據共享機制。在通關方面,可把全運會「無感通關」技術逐步推廣到各個口岸,優先適用於上述新簽注類別的專用通道;同時實時匯總與整合口岸、交通節點、景區等主要場景人流數據,利用人工智能對通關人流作出動態分析與決策;當監測到客流超標時,自動啟動聯合應變機制,如同步延長關口開放時間、啟動合作檢查模式、加密跨境交通班次等。透過對「動態監測─智能決策─協同應變」流程制度化,建立粵港澳口岸資料聯合指揮中心,即時分享人流量、交通擁堵指數等資料,實現高效有序的人員流動。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