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中美雙方發布《中美斯德哥爾摩經貿會談聯合聲明》,雙方繼續暫停實施24%的對等關稅90天,同時保留按該行政令規定對商品加徵的剩餘10%的關稅。這既是雙方幾輪經貿會談達成的務實成果,也折射出中美兩強博弈的實力邏輯。相比歐盟、日本等經濟體對美國的「跪服」,以及印度雖然強勢但被美國輕視,中國不僅展現了維護多邊貿易體系的堅定立場,更彰顯中國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話語權持續提升。
表面看,關稅延期是雙方對經濟現實與政治壓力的共同回應。美國通脹率持續高企,7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按年升2.7%,而中國對美出口企業面臨供應鏈成本攀升的困境。布魯金斯學會測算顯示,暫停24%關稅可使美國CPI降低0.3%-0.5%,為美聯儲利率政策調整創造空間;同時,特朗普政府需在2025年國會中期選舉前平衡農業集團與科技企業的利益訴求。
對中國而言,兩國關稅休戰90天提供了中國供應鏈調整與技術突圍的緩衝空間,例如可以利用窗口期強化供應鏈韌性,完成稀土出口管制落地,並推動光伏產能轉向東盟等新興市場。技術替代方面,英偉達H20芯片對華解禁後,阿里千問3模型登頂全球開源推理性能榜首,寒武紀芯片營收激增42倍,突破了美國的芯片封鎖,削弱了美國斷供威懾。此外,上半年中國對東盟、非洲出口增速分別達到12.7%與18.3%,成功對沖對美貿易下滑缺口。
規則體系主導權的爭奪
事實上,美國對華關稅戰是得不償失。自2018年貿易戰以來,美國對華加徵關稅的綜合稅率一度高達145%,但中國對美出口額僅下降12%,而美國消費者和企業承擔了超過4400美元/家庭的額外成本。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手段,迫使美國從對華「極限施壓」轉向「有限克制」。
當然,中美雙方的妥協背後,隱藏着更深層次的激烈博弈。雙方保留的10%關稅充分暴露了雙方的結構性分歧。美國試圖通過技術遏制中國產業升級;而中國則以稀土管制、市場准入等手段維護產業鏈安全。正因為如此,中國在斯德哥爾摩經貿會談中堅持將稀土出口管制與美方解除對中國光伏企業的制裁掛鈎,凸顯「以資源換技術」的談判策略。這種「精準打擊」的策略設計,標誌着國際貿易爭端已從單純的經濟摩擦,升級為規則體系與價值鏈主導權的爭奪。
在美國挑起的全球貿易戰中,美國唯獨向中國暫時妥協,主要原因是中國擁有其他經濟體不具備的硬核實力。
一方面,中國的經濟韌性不僅體現在貿易數據上,更根植於產業結構的深度調整。2025年二季度,中國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貢獻率達52%,新能源汽車、光伏等新興產業出口持續增長,其中出口到「一帶一路」國家汽車商品累計金額達到639.9億美元,同比增長12.1%,有效對沖了對美貿易下滑的影響。通過「雙循環」戰略強化內需,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達30%,任何試圖「脫鈎」的政策都將面臨高昂成本。
另一方面,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合作將貿易夥伴拓展至152個國家,《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框架下的區域貿易額佔比提升至35%,分散了單一市場風險。這種韌性源於中國對全球產業鏈的深度嵌入與技術自主化進程的加速。
「休戰」背後的美國算計
未來90天,中美還會繼續展開經貿會談,前景仍然充滿不確定性。首先是中美雙方延續「凍結現狀」模式,美國加速與歐盟、日韓達成芯片出口管制協議,中國則深化與金磚國家在稀土、鋰資源領域的合作。但結構性突破的可能性亦不容忽視,例如圍繞AI倫理規則、碳關稅機制展開磋商,將競爭納入多邊框架。若美方在窗口期後重啟高關稅施壓,中國可能採取稀土出口配額制、關鍵原材料出口管制等反制措施,引發全球供應鏈二次震盪。
當然,美國對華依然採取多手段並用的遏制策略,特別是在美國和其他主要經濟體達成貿易協議後,會集中力量針對中國。特朗普將於8月15日在阿拉斯加會晤俄羅斯總統普京,會晤除了討論俄烏衝突外,也有分析認為,特朗普會藉機拉俄制華。可見,中美關稅休戰只是暫時的,中美博弈則是長期化。
然而,美國試圖通過關稅工具也許能夠壓服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但對中國無效。因為美國用單一霸權重塑全球經濟規則時,中國正通過區域合作與技術標準制定增強話語權。譬如,中國在RCEP框架下加強與東盟在數字治理方面的合作,金磚國家擴容至45國後探索大宗商品本幣結算體系等戰略,這些努力都將改變美國主導的國際貿易秩序。
中美關稅休戰既非對抗的終結,亦非妥協的終點,而是大國博弈的新起點。中國以制度性開放應對保護主義、以技術創新突破封鎖圍堵,展現的不僅是經濟韌性,更是對全球多邊主義的堅定捍衛。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中國力量不僅成為全球對抗單邊主義的關鍵力量,而且正為世界貿易注入確定性和新活力。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