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招商引資工作再傳來好消息,截至今年7月底,香港共有超過150萬間註冊本地公司及超過1.5萬間註冊非本地公司,兩項數字再創歷史新高;引進辦不久更將公布第五批共十多家的重點企業,料總引進企業數量在3年內達約100家。種種數據顯示,香港「內聯外通」優勢正得到不斷強化,在如今的良好發展局面下,香港更不能放慢步伐,必須乘勢而上開拓新市場,推動產業多元化發展,締造能持續吸引全球資金的營商環境。
香港招商引資的關鍵,由始至終在於如何發揮「內聯外通」優勢。今年5月,行政長官李家超率領香港和內地企業代表團訪問卡塔爾和科威特,首次邀請20多位內地企業代表共同參與,共達成59項合作備忘錄和協議。有份參與的內地人工智能公司西井科技,去年2月在香港設立國際總部,計劃5年內投入3億元,創造約500個就業職位;今年7月,西井科技與香港國際機場簽約,引入無人駕駛牽引車,為機場行李及貨物流轉提供服務。另外,新加坡親子遊樂品牌Kiztopia亦於2022年在香港開設首間海外旗艦店,至今已擴展至4間分店,並計劃再開兩間。
這些都是香港積極推動「引進來、走出去」的成功案例,也說明香港作為雙向平台的獨特作用和重要性,不但沒有隨時間而削弱,反而在新形勢下得到增強。現在香港推動本地和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方式,不應再是以往單純的商業業務對接,而是要從整體制度的更高層級協助企業了解當地規劃、扶持力度和合作政策。例如上述的中東訪問團,便是近年特區政府積極開拓中東、東盟等新興市場帶來的附加優勢,令香港不再一個單純的第三方中介人,而是升級成一個直接促成多方合作的大型國際平台。
聚焦高增值供應鏈服務
隨着全球貿易格局和地緣政治不斷變化,部分供應鏈正向全球南方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遷移,內地企業也要因應美國挑起關稅戰,需在部署其供應鏈布局方面作出應對。據統計,現時單是珠三角和長三角便有5萬多家中型生產企業,就有不少涉及海外業務,並且都有把部分製造工序「走出去」的需要。香港憑藉豐富的國際貿易經驗和國際級一流的專業服務,加上「近水樓台」,自然是這些企業管理離岸貿易和供應鏈的國際或區域總部的首選。
另一方面,海外企業由於全球供應鏈重塑,也同樣不得不把目光放在美國以外的新市場,其中中國市場消費潛力龐大,受到海外企業的重視,香港作為中國最國際化和開放的城市,也當仁不讓成為這些企業最優先考慮的「試水跳板」。比如Kiztopia已表明將香港視為進軍內地的起步點,期望能利用香港對大灣區內地城市的輻射影響力,計劃進一步在內地擴張。特區政府之前已經強調要構建香港成為跨國供應鏈管理中心,其中更應聚焦在高增值供應鏈服務機制上,為海內外企業提供一站式專業諮詢服務,並有效善用手上不同機構和部門的資源和網絡,舉辦以跨國供應鏈為主題的活動,主動接觸更多不同企業,進行投資推廣工作。
但在發揮優勢的同時,香港也要清楚認識到當前的挑戰。一方面香港作為一個細小而高度開放的經濟體,對外圍環境的變化極度敏感,任何不穩定因素都可能影響資金流向和市場拓展的方向。雖然香港憑着穩定的營商環境成為了全球資金「避風港」,但國際局勢息瞬萬變,香港絕不能有「皇帝女唔憂嫁」的心態。
刺激私人市場投資潛力
另一方面則來自本地經濟轉型速度緩慢。雖然特區政府積極吸引外來資金和前沿科技企業落戶香港,但在本地產業來看,不少企業仍然面對轉型困難。如果只是着重吸引外資,而未能連帶推動本地產業升級,那麽經濟轉型將動能不足。香港需要更多新服務和新產品,並要積極結合線上線下創新營銷,才能應對發展環境的快速變化。未來可從幾個方向入手:
首先是主動牽頭協助本地企業開發新興市場。之前中東訪問團是一次寶貴的成功經驗,因為這證明了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不僅是連接不同地方企業的橋樑,更可以直接聯繫不同地方企業與政府層面的合作。這項經驗也可以套用到本地企業身上,現時香港不少中小企都有轉型或擴展市場的想法,但由於缺乏相應資源和網絡,或者欠缺政策支持而未能成事。政府可扮演牽頭角色,利用各種專項基金和出口營銷基金,支持本地企業在全球開拓新市場的需要。
其次,要把創科成果落到實處,鼓勵更多成果轉化場景。既然香港有一流的大學、頂尖的科研團隊、對外的聯繫網絡,可推動海內外企業與本地大學成立聯合實驗室,強化「政、產、學、研、投」合作。例如香港理工大學上月便與一家農業科技公司共同成立聯合實驗室,推動大豆功能性食品研究及可持續農業技術轉化,結合企業上游業務與本地科研能力,為本地產業升級注入新動能。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其實有大量空間刺激私人市場的投資潛力,加上未來北部都會區和北都大學城等新基建落成,香港絕對有資源和能力形成新的產業供應鏈,提升本地企業競爭力。
正如李家超所強調,香港招商引資步伐不會停,「只會越走越穩、越快」。香港的「內聯外通」優勢正得到世界前所未有的重視,只有抓緊這個時代機遇,香港必能實現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