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前日發生倫常慘案,52歲疑兇涉嫌謀殺85歲患病母親及47歲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弟弟,而疑兇本身患有精神疾病。這類因照顧者壓力爆煲而引發的悲劇時不時發生,令人欷歔。處理好「照顧者誰來照顧」的問題,需要特區政府和社會各方共同努力。
特區政府的社福開支不斷增加,即使在庫房連續多年財赤之下,新一財政年度投放於社福的經常性開支較上一年度仍增加約一成,成為政府經常性開支最大的組別。在照顧照顧者方面,特區政府近年推出一系列針對性的措施,包括為照顧低收入者的家庭成員提供每月津貼、將殘疾人士照顧者津貼恆常化、為照顧者提供培訓課程、為照顧者提供短期喘息服務與情緒支援、鼓勵僱主為照顧者提供彈性工作等。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照顧者的負擔,提供了情緒疏導,體現了特區政府的承擔。
為了更好地回應照顧者的需求,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去年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出「研究建立跨專業、跨機構的護老者和殘疾人士照顧者資料庫」。今年7月14日,高風險照顧者資源庫試運作,醫管局在接收到正領取低收入照顧津貼的照顧者後,將會通知社署,由社署派人向被照顧者提供上門支援。
但從類似倫常慘案依然時有發生觀之,香港在這方面還有繼續強化空間。例如擴大照顧者資料庫,與社福組織等加強合作,建立篩選機制,將不敢求助的高風險人士納入其中;加強與關愛隊等地區組織合作,發揮他們與街坊聯繫密切的專長,為高風險照顧者提供精準而適切的支援;還有建議認為,可善用大數據,建立起更完善的風險預警機制,提早識別高風險個案,及時介入支援。
讓一切干預工作走在悲劇前,是減少悲劇發生的最有效方法。說到底,照顧者不僅照顧家人,也是為社會作貢獻,他們工時更長、更勞累,讓照顧者得到更多支持,方能彰顯香港這個國際大都市的文明與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