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制定之年。自7月份以來,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接連召開有關經濟發展的重要會議,其中一個重點是加快推動整治「內捲式」競爭問題。
中央部門一再發布連串政策舉措,聚焦解決統一市場基礎制度、基礎設施、政府行為尺度等五大領域,旨在破除區域壁壘,深化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夯實內循環主體地位。凡此種種無不彰顯今年下半年是構建中國經濟發展新格局的一個關鍵節點。
所謂「內捲式」競爭,是指違反經濟運作規律,低質量、同質化的過度無序競爭。主要表現為在同一領域內過度競爭、資源消耗大但效益提升有限的現象。「內捲式」競爭多集中在產能過剩、同質化嚴重或政策敏感的行業,如光伏、新能源汽車、鋼鐵、水泥,以及流量紅利消退等不同領域,甚至金融科技、家電製造、教培、外賣等行業皆存在不同程度的「內捲式」競爭。例如光伏行業是典型的「內捲式」競爭的重災區,主要表現為產能嚴重過剩和價格惡性競爭。2024年各環節年產能均超1100吉瓦,但全球年需求僅約600吉瓦,產能利用率持續走低。在供需失衡的情況下,全產業鏈價格暴跌,甚至跌破成本線,多數企業陷入越賣越虧的惡性循環,2024年光伏A股上市公司虧損總額超600億元。
擴內需政策初見成效
「內捲式」競爭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桎梏瓶頸,中央正採取「法律規範+行政監管+行業自律+國際協作」的綜合治理體系。多管齊下逐步破解「內捲式」競爭造成的困境。尤其是通過建構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擴大內需戰略的實施,更加注重供需協同發力,既做大市場空間,也提高供給質量,從而形成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事實上已成為當前再振經濟政策重點。
中央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實施了大力提振消費的系列支援政策,開展多層次的消費提振專項行動。一方面多管道增加居民收入,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和醫保財政補助標準,2025年城鄉居民醫保補助標準已提高至每人每年不低於640元。同時大力發展銀髮經濟、普惠育幼服務,推動文旅、健康等新興消費發展。另一方面,助力服務消費升級,通過消費品以舊換新,安排3000億元專項資金支援家電、汽車等大宗消費品更新;安排8000億元資金支援5G等項目。2025年上半年數據顯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回升至6.8%,其中消費品製造業利潤增長9.2%,反映政策初見成效。未來需持續優化政策組合,推動經濟向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轉型。
在開源方面,投資拉動與基礎設施建設,國家發改委主導實施「兩新一重」戰略(即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以及重大項目建設),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援交通、水利等領域,2025年第三批690億元資金已下達。並進一步拓展「一帶一路」等新興市場,強化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2025年對新興市場出口佔比將提升至42%。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國家最開放的城市,內地整治「內捲式」競爭對香港將帶來新的機遇,尤其是對優化供應鏈管理、提升國際化運營能力及規範市場秩序等方面必將產生良好效應。整治「內捲式」競爭將推動供應鏈標準化和金融規範化,減少企業間因標準不統一產生的無序競爭,並優化供應鏈金融服務。例如,制定統一採購、生產、質檢等標準,以及探索行業應收賬款回籠最低期限要求。
「雙向平台」作用更凸顯
整治「內捲式」競爭更可推動內地製造業升級,降低香港企業參與內地供應鏈的風險,同時也能為兩地提供更多合作機會,例如光伏、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通過政策引導淘汰低效產能,促進技術升級和品牌建設,香港可通過金融平台助力內地企業對接國際市場,協同「併船出海」,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跨國經營能力,香港「雙向平台」作用更加凸顯。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可減少地方政府過度承諾和招商引資惡性競爭,為香港企業參與內地市場合作提供更公平的環境,避免因地方保護主義導致的資源錯配。內地市場的秩序規範,為制度銜接與風險管控創造更多條件優勢,也將利於香港更好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
此外,筆者認為,內地整治「內捲式」競爭,對香港具有十分重大的啟發意義和示範作用。事實上,儘管香港已是一個成熟的資本主義市場,但「內捲式」競爭現象依然存在,在某些領域可以說比之內地有過之而無不及,嚴重地制約了香港在由治及興的進程,如何優化市場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