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灣區建設/港深共繪夏季經濟「雙城記」火熱圖景\宇 文

時間:2025-08-12 05:01:48來源:大公报

  今年夏季,香港與深圳共繪雙城夏日經濟盛景。從香港啟德體育園的國際盛事到深圳的夜市燈火;從跨城追星潮到跨境文旅新業態,香港「盛事經濟」與深圳「夜經濟」的深度融合,不僅是兩城消費市場的狂歡,更是港深互動發展、雙向奔赴的生動寫照。

  香港的「盛事經濟」以國際級活動為支點,撬動跨城消費的流量效應。啟德體育園自2025年3月啟用後,迅速成為全球矚目的文化體育地標。截至6月中,世界桌球大獎賽、香港國際七人橄欖球賽、五月天香港演唱會等國際體育活動和大型演唱會,累計吸引超過59萬人次入場,其中超半數觀眾來自內地及海外,這些盛事不僅直接帶來34億港元的消費額,更通過「消費外溢」效應帶動深圳的夜間經濟。

  深圳的「夜經濟」早已超越單純的購物模式,成為吸引港人北上消費的核心引擎。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深圳夜間消費指數位列全國第三,同比翻倍增長,其中24%的夜間消費人群來自香港,同比擴大6個百分點,且18歲至35歲的年輕港人佔比超七成。這一趨勢背後,是生活方式的趨同與需求的升級。深圳通過打造「放鬆、文化、社交」為主題的夜間消費場景,從鹽田社區夜市文化街區到福田不同商場推出各種針對港人的消費優惠,不僅滿足了港人對高性價比商品的追求,更通過多元化的體驗場景(如夜遊、夜娛、夜市)吸引他們停留更長時間、釋放更多消費潛力,例如深圳寶安區樂翻夜市,通過AI科技賦能,將流動攤販轉化為規範經營的夜市經濟樣本,這種「煙火氣」與「科技範」的結合,既保留了城市的生活溫度,又為夜經濟注入了可持續發展的動能。

  居民跨境消費已常態化

  港深「盛事+夜經濟」的組合拳,正在重構港深口岸的運行邏輯。作為港深唯一24小時開放的陸路口岸,皇崗口岸的夜間客流較2024年增長18%,其中內地居民和港澳居民同比分別增長25%、14%。值得一提的是,從口岸高峰時段的延長與查驗量的攀升,亦可感受到口岸「超負荷運轉」並非偶然,而是港深「一小時生活圈」完善的必然結果。當港人通過皇崗口岸夜遊深圳灣、參與福田夜市活動,當深圳居民經由蓮塘口岸赴港觀看紅磡體育館的演唱會,口岸已不再是單純的通關節點,而是承載生活方式變革的樞紐。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皇崗口岸出入境人員超過3800萬人次,車輛逾235萬輛次,同比分別增長10%、15%;蓮塘口岸出入境人員突破1500萬人次,同比增長21.3%。這些數字說明,港深兩地居民的跨境消費已經常態化。

  港深經濟的雙向奔赴,也折射出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成果,書寫出新時代的港深「雙城記」敘事。從政策層面看,香港的「盛事經濟」與深圳的「夜經濟」疊加雙贏,更和深圳「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形成互補。香港以國際賽事和演出反哺深圳的夜間經濟,深圳則通過打造示範街區、優化消費場景吸引港人。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協同效應,在暑期達到高潮。數據顯示,羅湖口岸7月日均出入境人數達14萬人次,周末單日近20萬人次,其中近七成來自香港;而啟德體育園的活動則為深圳夜市帶來「外溢紅利」,間接推動皇崗口岸設計流量的3倍車流和2.3倍人流。這種「以活動引流、以場景留人」的模式,正在成為大灣區城市合作的新範式。

  港深夏季經濟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超級城市群」崛起的縮影。當「盛事經濟」與「夜經濟」共同構成大灣區的消費新引擎,港深居民的生活方式、消費習慣乃至產業布局都在悄然調整。

  催生兩地互動新業態

  具體看,港人北上消費從單純購物擴展至文化藝術、醫療健康等高端領域,而深圳企業則通過「港人專屬優惠」和「港深文化月」等活動深化市場滲透。這種雙向奔赴不僅提升了跨境消費的規模和質量,更在無形中推動了港深規則銜接與制度融合。

  不過,當前港深經濟的互動仍以消費為主導,如何將短期流量轉化為長期產能?如何在「盛事經濟」與「夜經濟」的基礎上培育更多產業協同?催生更多「雙城記」內涵能級的新業態。譬如,將香港的演藝資源與深圳的科技優勢聯動開發「AI+文旅」新業態,再如將啟德體育園的賽事IP與深圳的製造業結合,孵化更多「文體商旅」融合項目,從而書寫港深發展新前景。

  這個夏季,港深「盛事經濟」與「夜經濟」疊加成就讓人眼前一亮的夏季經濟盛景。隨着深港「一小時生活圈」的進一步完善、港深規則銜接的深化,這場夏季經濟的狂歡或將演化為全年無休的繁榮圖景,而港深相向奔赴的「雙城記」故事,不僅成為大灣區城市融合的範本,也為全國區域經濟聯動、城市群文旅消費升級提供了經驗。

  智庫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