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台灣歷史上首次民意代表「大罷免」首輪投票塵埃落定,24席國民黨籍民意代表全數守位,這場由特定政治力量蓄意發起、高調推動的行動遭遇完敗。投票結果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當前台灣社會對於政黨角色的重新定義與期待。數字背後傳遞的資訊,值得執政者深深體悟,更應成為調整方向的契機。
民眾厭倦政治惡鬥社會撕裂
民意之聲清晰可聞。高投票率揭示出一個關鍵的「沉默多數」已經不願再保持沉默。他們的選擇,不是對在野黨的盲目背書,而是對當下執政路徑的質疑與修正要求。三重信息從票箱中浮現:其一,民眾厭倦了無休止的政治惡鬥與社會撕裂,對穩定與和諧的渴求超過派系纏鬥;其二,執政者將意識形態凌駕於民生福祉之上的傾向受到抵制,廣大民眾更關心新台幣升值如何衝擊出口、美國關稅威脅如何應對、自家農產受災後誰來切實援助;其三,將一切政治議題粗暴簡化為「抗中保台」的做法已顯疲態,本次「大罷免」的結果,即是被這種極端路線所綁架後廣大民眾的理性反彈。
草莽心態的代價。這場罷免運動之所以最終失去人心,根源在於目的和手段都偏離了正軌。無實據的「抹紅」、街頭行動的失序與極端對立的製造,超越了理性社會溝通所能容忍的邊界。更令人憂心的是,當風災重創南台灣,果農面對傾倒的果樹發出「停電一周無人管,政客卻天天喊罷免」的悲鳴時,民眾看到的是治理重心的嚴重錯位——政治鬥爭思維蓋過了本應恪守的服務初心。當此之時,對島內已有多年執政經驗的民進黨而言,實需告別創立初期的草莽之氣,代之以歷史擔當者的高度展現長遠智慧。
對台灣發展而言,真正的遠見在於腳踏實地服務民生,在大變局中守護民眾的飯碗和福祉,而非耽於政治清算與無休止的意識形態對立。民眾渴望的是經濟增長、安居樂業、社會和諧,而非在對抗中承受代價。
對改善兩岸關係而言,唯有摒棄製造對抗思維,向大陸釋放切實善意,才有助於降低緊張、積累互信。兩岸血脈相連,經濟共生共榮,共同的發展利益遠超政治分歧。執著於「抗中」甚至幻想充當特定強權棋子的政策,不僅無法「保台」,反而會將台灣置於風險前沿,「大罷免」結果證明,這非但得不到有效保障,也非台灣主流民意所向。過度依賴外部力量、幻想其能成為永久靠山,是危險的策略選擇,歷史教訓深刻。台灣的命運,終究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也在於與血脈根源之地建立理性、務實、非對抗性的關係。唯有如此,才能為台海和平及島內發展創造空間。
多做有益兩岸交流互動的事
縱是民進黨自身發展,成熟的政治力量當追求「善治」而非「壓制」,建立包容規則,促進理性對話才是正道。執政黨若繼續困於意識形態牢籠,堅持「政治掛帥、民生靠後」的極端路線,大搞「綠色恐怖」,或以「非我即敵」思維侵蝕社會信任,施政必將舉步維艱,內部矛盾亦將因民意的疏離而更加暗流洶湧。
對整體中華民族而言,島內任何負責任的力量,多做有益於兩岸交流互動、促進民族理解融合的實事,才是順應歷史潮流的長久之道。這不僅造福台灣人民,也是貢獻於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
民心向背決定政治前途。此次「大罷免」投票結果是一次深刻的警醒與叩問——唯有放下意識形態的鬥爭心魔與外部依賴的虛幻想像,切實以民族大義為據、以民生福祉為念、以務實理性為行,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贏得尊重與長遠生機。這條追求平衡、和平與發展的道路,關乎所有台胞的福祉與選擇,非但對台灣有利,更是對整個中華民族負責的體現。以善意取代對抗,以務實取代空幻,以民生取代操弄,方為上善之策。
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中評社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