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知微篇/從當代金融市場演變看穩定幣\周八駿

時間:2025-07-26 05:01:54來源:大公报

  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是當代金融市場一個劃時代的里程碑。從此,金融市場開始形成兩大部分,其一,依然為實體經濟服務,其二,與實體經濟相對脫離,金融行業拓展「自營業務」。匯率的浮動和相應的利率變動,催生相關金融衍生產品和服務。一個突出的實例是,全球外匯市場一日的成交額,遠超過全球商品貿易一年總額,絕大部分外匯交易不再同國際貿易掛鈎,而是賺匯率變動的差價。

  金融市場相當一部分交易同實體經濟相對脫離,這一當代金融市場新現象,首度充分展現是在1987年10月全球股災。按傳統智慧,股市是宏觀經濟晴雨表,其暴跌約半年後,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整體經濟將衰退。然而,1987年10月全球股災,第一次顯示傳統智慧失靈。根本原因在於,那一次是由於金融市場本身因素引發的股災,同實體經濟沒有直接關聯。

  10年後,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傳統智慧再次失靈了。因為,房屋演變成了資產,地產市場既繼續與實體經濟密切關聯,又牽動金融市場。在香港,地產市場大跌與股市大跌緊密聯繫,是許多香港居民記憶猶新的。

  又過了10年,2007年美國發生次按危機,一年後,惡化為「百年一遇」金融危機,急速蔓延全球,觸發2009年全球貿易負增長,導致全球除新興經濟體外普遍經濟衰退。從美國找根源,主要原因及其機制是,美國金融創新發揮到極致,使美國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的相對脫離惡化到極致;一旦美國地產市場藉金融創新而形成的空前嚴重泡沫破裂,給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以空前嚴重的打擊。

  值得重視的是,就在2008年、2009年,加密貨幣問世。加密貨幣的最先形態是比特幣。比特幣一詞首見於2008年10月31日。比特幣首次推出是2009年1月3日。既反映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不斷影響金融市場發展;也折射在貨幣形態的財富愈益積累的背景下,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相對脫離趨勢無法逆轉。

  加密貨幣本質上屬於同實體經濟相對脫離的金融資產。相比最先問世的比特幣,穩定幣是加密貨幣的一種高級類型。即使以法定貨幣或實物為抵押的穩定幣仍屬於加密貨幣。

  簡要回顧20世紀70年代以來當代金融市場發展,可以也必須得出兩個基本觀點。

  第一,經濟越發達,貨幣形態的財富積累越多,相關國家和地區的金融市場越分化成兩部分,其一,為實體經濟服務,其二,與實體經濟相對脫離;無法抑止後一部分,但必須確保前一部分滿足整體經濟持續發展。

  第二,關於加密貨幣,無論哪種類型,金融當局都必須以整體經濟持續發展為首務和前提,既允許加密貨幣創新,也需要建立有效監管加密貨幣創新和交易的制度機制。

  國際清算銀行(BIS)在其《2025年度經濟報告》的第三章《下一代貨幣和金融體系》,專門以《穩定幣與完整性原則》一節闡明穩定幣性質。BIS報告的結論是,穩定幣無法通過「單一性、彈性、完整性」三大關鍵測試,不適合作為貨幣體系的核心,更可能削弱金融完整性和國家貨幣主權。

  2025年7月1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指導與建立美國穩定幣國家創新法案》。該法案旨在推動美元穩定幣發展以鞏固美元主要國際貨幣地位,可能有一定效果,但不可能逆轉全球「去美元化」趨勢。

  全球「去美元」趨勢主要基於兩點:一是美國正在衰落。二是從拜登到特朗普,美元被武器化,使越來越多國家對美元生畏。與此同時,現代科技為建立與美元體系相平行的另外國際清算體系提供技術支撐。

  美國與中國經貿關係正在脫鈎。其他西方國家與中國在經貿上正在「去風險化」。這一切尚未撼動香港金融市場與美西方金融市場長期結成的緊密聯繫。香港特區政府和金管局對於穩定幣的立場,是既審慎,也積極。香港金融市場發展穩定幣,不甘落後美西方金融市場。但是,香港不能不密切注視美國及其他主要西方國家同我國關係正在演變。

  資深評論員、博士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