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有話要說/從「生產大國」到「消費大國」的機遇\陸文英

時間:2025-07-26 05:01:53來源:大公报

  我國正從「世界工廠」轉型成為「消費大國」,這場轉型將重塑每個中國人的生活,國家將堅定不移推進社會公平正義,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着重解決住房、就醫、上學、養老難問題。未來十年將迎來工資上漲、假期增多、消費升級的全民紅利。這不僅是政治上的需要,更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更好結合,加快補上內需特別是消費短板,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

  內需發揮「定海神針」作用

  我國過去40多年的經濟奇跡,主要是由「世界工廠」模式所帶動──依靠龐大的勞動力、完整的產業鏈和高效的政府投資,成為全球製造業中心。2024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超過30%,連續14年位居世界第一。

  但「生產大國」並不等於「消費大國」。我國的消費佔GDP比重長期徘徊在55%左右,遠低於美國的68%和日本的75%。收入分配不均,勞動者報酬佔GDP比重僅約45%,遠低於發達國家的55%-60%,儘管我國人均儲蓄率約35%,遠高於美國的6%,但由於社會保障不足,養老、教育、住房等壓力仍抑制消費信心,廣大民眾的消費能力還沒跟上。

  我國以生產驅動的增長模式已到了瓶頸,經濟運行面臨有效需求不足,全球貿易摩擦加劇,歐美推動供應鏈「去中國化」,出口拉動增長不可持續。原本以外銷為主製造業,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必須靠內需消化,因此消費才是長期增長的核心。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居民消費支出佔GDP的比重平均為56.5%,其中高收入國家為58.7%,中等收入國家為52%,而我國僅為39.6%。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必須讓老百姓有錢花、敢花錢。

  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主要由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拉動。在當前投資更重質效、出口增長承壓之際,尤其是當前美國政府濫施關稅,損害全球經濟穩定,內需能發揮「定海神針」作用,有效緩衝外部衝擊,提振消費也就成為我國應對外部風險挑戰的必然選擇。

  因此,打造「消費大國」絕非權宜之計,而是國家統籌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部署。通過2024-2025年密集出台政策舉措,核心目標是以消費升級牽引產業價值鏈攀升,實現從生產主導到「雙循環」驅動的發展戰略轉變。

  加速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是關鍵。7月1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研究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等問題。會議指出,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基本要求是「五統一、一開放」,即統一市場基礎制度、統一市場基礎設施、統一政府行為尺度、統一市場監管執法、統一要素資源市場,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高工資不是成本,而是啟動市場的投資」。這種已為眾多發達國家所證明的實踐經驗,正在我國各個層面逐漸確立,消費市場逐步轉向潛力釋放、質量升級、方式變革的關鍵時期。

  新型消費發展重塑國家經濟

  全方位提振消費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錨定好重點領域,把握好關鍵環節,落實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打好政策「組合拳」。尤其是通過「穩就業、增收入、擴中等、強兜底」等辦法切實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和意願。

  香港作為國家最國際化的城市、高度開放的經濟體,在我國從「世界工廠」向「消費大國」轉型過程中,既迎來挑戰,也充滿機遇。香港須不斷鞏固提升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地位及自由港優勢,發揮好「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作用,打造全球消費樞紐、深化離岸人民幣中心功能、拓展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場景,推出消費REITs等金融產品,啟動資產增值紅利。依託大灣區協同優勢,配合國家「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舉措,通過跨境電商、進口貿易促進會等平台引入優質商品和服務,深化與大灣區城市消費協作。推出跨境消費券、延長口岸營業時間、落實「香港無處不旅遊」理念等措施,加強對內地及世界各地遊客的吸引力。並通過政府推出更多政策措施,鼓勵私人企業提供不同優惠,釋放本地消費潛力。同時,開拓更多對接國家戰略的創新能力,發揮大灣區輻射引領作用,實現香港高質量發展。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