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當前香港經濟狀況,社會大眾往往有不同看法。看各項經濟數據及排名,看就業市場,香港經濟明顯處於穩步復甦態勢,但坊間又不時出現食肆結業、商舖空置等新聞,反映香港市道及消費力已經今非昔比云云。
如何看待香港經濟復甦?既不能單憑感覺及幾篇報道就妄下定論,要講數據講事實;既要縱向比,更要橫向比;既要看個別,更要看全面,通過全面分析得出香港經濟復甦的全貌。這並非是為了否定香港所面對的挑戰,淡化業界所面對的困難,而是在當前香港進入關鍵的發展階段,船到中流、人到半山,更需要各界認清方向,堅定信心,凝心聚力、振奮精神,在香港重要的發展關口,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切實改善民生。
如何看待一個經濟體是處於增長或是衰退,最重要的當然是看經濟數據。 「Numbers Don't Lie」人會說謊,但數字不會。從數字上看,香港第一季實質本地生產總值按年擴張3.1%,較上一季2.5%升幅有所加快,經季節性調整後按季比較,實質本地生產總值亦明顯增長1.9%。這個增幅足以顯示香港經濟正處於穩健擴張階段。橫向比較,香港的經濟增長及失業率亦勝過大多數先進經濟體,這說明香港經濟確實是處於穩中向好的復甦階段。
有人或會問,既是復甦何以又會出現結業潮,這不是自相矛盾嗎?這其實並不矛盾。無疑香港近期有一些食肆及店舖因為不同原因而結業,部分更是歷史悠久的知名商號,其結業自然更令社會關注。但在結業同時,新開張的公司更多,公司註冊處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新成立的本地公司總數達84293間,截至6月底根據《公司條例》註冊的本地公司總數更攀升至約149.48萬間,創下歷史新高。同時,今年上半年共有761間非香港公司在港新設營業地點並完成註冊,截至6月底註冊非香港公司總數達到15509間,同樣刷新歷史紀錄。
接近全民就業工資增幅大
成立公司就是為了開展業務,這麼多公司選擇到香港成立公司,是用真金白銀投下信心一票而不是網上指點江山,這兩個「歷史紀錄」表明本地以至國際商界看好香港前景,但信息傳播往往是「報憂不報喜」,十間公司開張不及一間老店結業來得震撼,外界也不會特意去查看有哪些新公司成立。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利益驅動,鐵打的市場流水的店,不能因為一些老店結業就認為香港市道不景,關鍵是要看總量,也要看就業。
說到就業,這也是一些人認為香港經濟不景的主要原因。今年4月至6月香港失業率為3.5%,較2月至4月的3.4%上升。失業人數也由129400人增加至135800人。失業率確實是上升了,這是事實也應該重視。但同時,3.5%的失業率是一個什麼概念?雖然對於全民就業學界並未有明確定義,但對先進經濟體而言,一般2.5%至3%之間的失業率就可稱為全民就業,現在香港的3.5%雖然不能稱為全民就業,但仍然處於極低水平,失業人數上升可能與外圍經濟波動以及畢業生投入勞工市場有關。而且從橫向比較,美國4月份失業率為4.2%,加拿大為6.90%,歐元區在3月失業率更高達6.20%。香港的就業市場並不差,與經濟增長更是處於同步。
除了看就業數字,也要講人工升幅。2024年9月至11月香港就業人士的收入中位數為22000元,較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500元,反映香港勞工市場的收入保持增長,這與經濟增長是一致的,經濟向好勞工市場同樣受惠,並不存在經濟好但就業及人工卻背馳的情況。當然,這是整體數據,部分行業及工種可能因為轉型及時代變化等原因,出現收入減少也是不足為奇,但卻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管中窺豹。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不斷升溫,「東升西降」的趨勢不可逆轉,世界正轉向多極並立,特朗普發動的關稅戰更為全球經濟添加巨大的不確定性。在這個大氣候、大變局之下,香港經濟自然面對更大的挑戰和轉型壓力,這並非香港獨有。
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以及特區政府的積極作為下,香港正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強化經濟新動能、加快提升傳統產業的競爭力。但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風順,要將過時的發展理念,傳統的產業結構以至營商環境進行變革,本身就是一個複雜且系統化的工作,再疊加外圍經濟的衝擊,內外壓力之下更加大香港經濟的轉型壓力,所謂結業潮正是這個轉型的陣痛。
切忌「一葉障目」忽視全局
舉個例子,很多傳統酒樓先後結業確實令人惋惜,但同時很多點心專門店、特色食肆又如雨後春筍般開業,而這些食肆的價格其實不比傳統酒樓低,但很多卻是門庭若市,這其實反映香港經濟及消費的轉型,早年香港不少家庭喜歡上大酒樓,因而衍生出以酒樓為主的飲食業結構,但時移世易,現在香港「原子家庭」大幅增多,不少年輕人也不喜歡舊式酒樓的用餐氛圍,這些人現在都是消費主力,舊式食肆未能滿足新時代的需要和喜好,最終難以經營下去結業某程度是時勢使然,也是經濟轉型的必要之惡,政府需要正視及支援,但外界卻不應上綱上線,將一些酒樓的結業過分解讀。
看香港經濟復甦,也要看看國際專家怎麼說。美國知名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日前就指,香港可憑藉獨特優勢在當今動盪局勢中獲益,他並建議香港應充分發揮金融樞紐與教育優勢,協同粵港澳大灣區資源,為新興市場提供綠色發展解決方案。去年拋出「香港玩完論」的摩根士丹利亞洲前主席羅奇,早前亦指現在宣布香港「玩完」為時過早,中美衝突愈演愈烈,然而香港並沒有如他此前預期般遭受重創,反而可能正從中受益。這些專家都不是香港「大好友」,卻相繼表達對香港前景的樂觀看法,他們依據的就是數據和專業分析,而不是一兩篇執笠報道,這正是香港經濟穩步復甦的有力佐證。
看清香港經濟全貌,不是為了唱好或唱衰香港,而是在進入關鍵發展階段的當下,對於香港經濟走勢更需要有清醒的判斷。香港經濟從來都是在挑戰中尋求發展、在風雨中洗禮成長、在考驗中壯大自身。當前機遇與風險同在,更需要香港各界看清全局,堅定信心士氣,支持特區政府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推動香港經濟再創高峰,而不是妄自菲薄,自亂陣腳。
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