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智庫專欄/構建醫社協作平台 紓緩晚期照顧者壓力\周嘉俊、楊樂思

時間:2025-07-25 05:02:00來源:大公报

  當親人走到生命盡頭,我們最希望的是讓他們在熟悉的環境中,有尊嚴、無痛苦地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然而,為何在現實中,病人出院回家往往是另一重挑戰的開始?這個普遍的困境,正正揭示了香港醫療與社會福利服務之間長期存在一道無形之牆。

  晚期照顧的銜接問題,已成為檢視整個醫社體系效能的重點。團結香港基金早前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晚期病人所需的全人護理,涵蓋身心社靈等多方面複雜需求,暴露了香港醫社服務長期碎片化、資訊不互通的深層問題。若不從根本上重塑協作機制,這個挑戰最終將影響香港每一個家庭。

  晚期照顧聚焦全人護理

  香港65歲或以上的人口比例預計由今年的23.6%攀升至2045年的33.1%,同期85歲或以上人口更將由3.3%倍升至8.6%,而癌症等末期疾病的患者數目持續增加,對醫療和社會服務帶來沉重壓力。

  晚期病人不只承受着生理痛楚,他們更面臨心理孤獨、社交隔離及急需日常生活協助的多重挑戰。賽馬會安寧頌計劃的調查顯示,對於在社區接受照顧的晚期病人,逾七成有高強度心理社交需求,近八成需高強度實務支援。若要滿足大多數市民希望在熟悉環境安享晚年的意願,我們建議晚期照顧可聚焦於全人護理。

  然而,現行體系中,醫護、社福、照顧者三方的資訊斷層嚴重。試想像一位長者剛出院,家人拿着一疊出院紀錄,卻不知如何向社區中心的社工準確解釋其複雜的護理需求;社福機構想提供支援,卻無法掌握長者最新的醫療狀況。最終,病人及照顧者被迫成為資訊傳遞的唯一橋樑,一旦銜接有誤,便可能導致服務錯配甚至延誤治療。

  此外,這種資訊壁壘下,醫護人員難以掌握病人出院後的真實狀況,影響治療方案的精準度與安全性。安老院舍和社福機構因缺乏長者即時的醫療資訊,導致其支援措施或與臨床需求脫節。而身心俱疲的照顧者,更因無法獲取完整資訊,難以作出最適切的照顧決定,無形中加劇了他們的重擔。

  打破壁壘無縫銜接服務

  要打破壁壘,關鍵在於資訊整合。為此,建議由相關部門牽頭建立一個醫社協作平台,以整合醫療、社會服務及照顧者資源,實現資訊互通與服務協調。平台可匯聚電子病歷、社會服務記錄及安老院舍的個人照顧計劃,並與「醫健通+」系統無縫連接,使醫護人員能及時掌握患者身心狀況,社福機構據此調整服務,照顧者亦能做出更準確的護理決策。

  平台的其中一個核心功能,是建立一個實時更新的社會服務中央數據庫。這方面可借鑒新加坡已運作多年的綜合轉介管理系統(IRMS)及其升級版BRIGHT,以及本地社福機構聖雅各福群會「656照顧者好幫搜」的經驗。平台應設有電子轉介功能,讓醫院、診所與社福機構能在同一平台上無縫交接個案。更重要的是,專業人員以至市民,可以即時查詢各類服務(如暫託、日間護理)的實時可用名額,徹底改變目前需逐一致電查詢的低效模式,大大減輕照顧者壓力。

  展望未來,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平台更可推動以數據為本的資源分配與政策制定。通過分析住院日數、心理健康狀況及服務使用率等數據,相關部門能精準評估晚期照顧服務的成效,優化調整資源配置,讓政策更具針對性,提升政策成效。

  晚期照顧的挑戰,實際上是香港醫療和社會福利服務體系邁向整合的縮影。構建醫社協作平台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推動跨界合作、重塑護理文化的關鍵。唯有從碎片化走向整合,我們才能真正守護病人的尊嚴與生活質素,減輕家庭與醫療系統的負擔,為香港醫社服務體系注入新動力。

  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創新主管、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