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不少港人對香港經濟的表現感到困惑,體會了「冰火兩重天」的複雜況味。
一方面,樓市低迷,樓價持續探底;一些承載記憶的老字號酒樓、影院無奈結業;零售業亦顯冷清——這些是港人日常生活中的真切感受。
另一方面,資本市場的復甦勢頭顯著:IPO市場領跑全球,恒生指數上半年漲幅逾20%;資產與財富管理業務擴張,資金流入創紀錄,外資佔比持續超五成。科技創新更是呈多點突破態勢。從經濟整體數據來看,特區政府統計處5月的數據顯示,今年首季GDP同比增長3.1%,升幅較上季的2.5%有所加快,創五個季度新高及兩年最大升幅。
這些並存的景象,正是香港當下的現實。有人稱之為經濟結構性問題,有人視作轉型進程中的必經陣痛。
一個多月後,行政長官李家超將發表其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政府正密鑼緊鼓諮詢各界。這份報告既是本屆政府承上啟下的宣言,更應成為香港轉型再出發的動員令──不僅要擘畫發展藍圖,更需向全社會清晰闡明挑戰與機遇所在,政府應對之策,以及市民應有的準備。
以改革推動全方位發展
過去三年,政府施政成效得到廣泛認同。在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實施後,香港維護國安的法律體系不斷完善,為發展經濟、保障良好營商環境構築了堅實的法律基礎,也令「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得以順利貫徹。
特區經濟轉型的目標清晰,態勢已然顯現。無論是廣納賢才、全力吸引創科等重點企業落戶,還是加速推動河套香港園區及北部都會區建設,每一步都在為經濟轉型奠基,為提升國際競爭力添薪。此時此刻,政府的下一步尤為關鍵──即堅定不移深化改革。要改革一切不利於「一國兩制」行穩致遠、不利於特區獨特優勢充分發揮、不利於轉型順利推進、不利於市民安居樂業的體制機制和政策。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慶祝香港特區成立28周年酒會上,亦表達了此決心。他表示,常言道:「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強調「寧願做艱難的改革者,都不能做安逸的停滯者」。
多方跡象顯示,新一份施政報告有望在改革創新上有大動作。例如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計劃整合投資推廣署、貿發局及海外經貿辦三個體系,以更高效地促進香港對外貿易及資源運用。此類機構改革的核心,在於通過優化職能體系、完善治理結構、提升效率,為香港發展提供制度性保障,是特區治理現代化的戰略決策。
同時,「要想富先修路」的內地成功經驗正被借鑒。激活北部都會區的關鍵基建項目──香港北環綫建設,已通過工程模式、流程機制等多項改革實現突破,效率與效益將獲提升,預計通車時間更有望顯著提前。
緊迫的形勢正驅動香港前行。不改革,便無出路。社會各方需明確的是,「改革」實屬中性詞彙,是對現有制度的常態調適與優化,旨在解決深層次問題,絕非顛覆。要成為強大國家,核心正在於制度要處於動態調整與改革中。而中國更是因為有了40多年的改革開放,在很短時間裏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平衡各方利益守護社會穩定
於香港而言,實現經濟轉型是唯一的出路,只能成功不能失敗。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破解深層次矛盾,推動香港由治及興,成功實現經濟轉型,鞏固提升國際競爭力,讓「一國兩制」獨特優勢發揮得更充分,為未來發展贏得更大確定性。
需要提醒政府的是,任何經濟體在深刻轉型中,社會結構變革難免帶來陣痛。「冰火兩重天」的局面或將延續一段時間。國際經驗顯示,轉型期常伴隨就業結構失衡、技能斷層、傳統崗位快速消失但再培訓滯後、社會保障未及時跟上等現象,若處置不當,可能引發社會矛盾。
因此,特區政府在推動改革與進步的過程中,尤需高瞻遠矚、未雨綢繆。必須審時度勢,動態平衡各方利益,加強社會治理與民生兜底保障,梳理並完善民生政策,最大程度緩解轉型之痛,守護社會穩定基石。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常務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