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自2019-20年度錄得106億元赤字開始,過去6個財政年度中,庫房有5年入不敷支。同時,面對人口結構所出現的顯著變化,政府在教育、醫療、福利等方面的持續性開支有增無減,並無可避免地形成上升趨勢。因應嚴峻的財政形勢,筆者在立法會提出無約束力議員議案,要求政府檢視工務工程優先次序,確保重點項目提速提效。議案引起不同界別的議員積極建言獻策,站在自身專業角度提出不同意見供政府參考。各部門官員亦針對議員的建議作出充分回應,體現了行政立法理性溝通、良性互動的局面。
事實上,在庫房連年出現財赤,加之政府各項開支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特區政府已積極採取開源節流措施,當中包括對行政、立法、司法及區議會全體人員凍薪,並承諾將逐年削減公務員編制,以控制行政方面的開支。另一方面,政府亦同時對多項涉及市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進行調整,包括在明年實施「兩蚊兩折」乘車優惠、取消2500元「學生津貼」、增加急症室收費、調高隧道收費等。上述措施對不同階層的市民,有着十分廣泛的社會影響,特別是夾心階層,措施的調整無疑令他們的生活負擔百上加斤。
而在工務工程方面,政府實際開支由2020-21年度的700億元,上升至2024-25年度的1053億元。預測未來5年,平均工程開支將達1200億元的水平。誠然,政府工程為經濟發展所發揮的帶動作用,促進經濟結構升級轉型等。而且,不少工程項目都與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地位,構建創新科技新興產業等戰略發展目標有關,政府亦應加大力度,繼續部署各類工程項目。
優先推動具長遠效益項目
惟公帑是香港市民的共同財富,必須確保用得其所、用得其時。在當前經濟及財政挑戰下,政府有責任以審慎態度檢視工務工程的優先次序,確保每一分公帑都用得物有所值。而通過押後非急迫項目、優化資源分配,政府不僅能紓緩財政壓力,更能集中資源改善民生,優先推動具長遠效益的經濟項目,為香港的未來發展奠定穩固基礎。
在議案的討論過程中,有多位議員提出修正案,也有多位議員在發言時站在自身的專業角度提出對如何進一步檢視工務工程的優先次序。大家在討論時均認同,政府需要重新檢視各項工務工程的緊迫程度,亦強調在檢視工務工程時,應以經濟發展和民生所需等可量化的績效指標作為主要參考。
而在工務工程的支出總額方面,有議員認為,在全球經濟不穩定的大背景下,更需政府通過工務工程為經濟發展帶來活力,因此應至少將每年的工務工程支出維持於現時水平。筆者認為,無可否認工務工程對經濟發展可以發揮帶動作用,而且建造業的穩定健康發展,亦對於香港社會十分重要。但與此同時,要令這些工程帶來經濟效益,不僅應聚焦於工程本身,而是更加重視有關工程落成後,對香港的經濟發展、產業構建所產生的正面效益。在財務狀況緊張的現況下,政府若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考量推進工務工程進度,就應該將有助香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工程項目列作優先選項。
不宜將工程總額作硬指標
政府在檢視工務工程的優先次序時,不宜將工務工程的支出總額作為硬性指標,而是要以香港的未來發展所需為依歸,作出具前瞻性的動態研判。例如新能源、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新興創新科技產業的布局;又譬如北部都會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等,政府應集中更多資源,促進上述產業構建和重點發展計劃早日為香港經濟發展帶來正面效益。然而,維持工程投入規模,雖然能為相關行業和經濟提供一定的確定性,但卻不利於政府更加靈活地根據經濟形勢,研判工務工程的優先次序。
當然,上述討論是從香港整體發展的角度而作出,因此站在不同的界別和角度自然會有不同側重點。這也體現議會的廣泛代表性及理性議政的新風氣。筆者相信,經過政府進一步檢視工務工程的優先次序,訂立出更具量化標準的評核框架,定能更好利用公帑用於香港發展所需,民生所求。
與此同時,立法會在與政府討論具體的工務工程項目過程中,亦會更具針對性地探討項目的緊迫程度,協助政府在保障質量的前提下,嚴控成本,提速提效,作出最有利於香港發展的決策。
民建聯主席、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