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评论 > 正文

議事論事/中歐關係健康穩定必將成就彼此、照亮世界\趙江林

時間:2025-07-24 05:01:50來源:大公报

  2025年5月是中國與歐盟建交50周年。5月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互致賀電熱烈慶祝中國和歐盟建交50周年時指出,「中國和歐盟是全面戰略夥伴,也是推動多極化的兩大力量、支持全球化的兩大市場、倡導多樣性的兩大文明。中歐關係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雙邊關係之一,為增進中歐人民福祉、促進世界和平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回顧半個世紀的交往,中歐作為全球兩大主要經濟體,早已成為世界經濟繁榮與穩定的重要力量。

  中歐是全球經濟存量的「穩定器」。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自2007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以來,中歐GDP規模合計佔世界比重一直穩定在40%左右,2023年為40.7%,而美國GDP佔全球比重基本維持在25%左右。換句話說,中歐經濟保持一定的穩定增長,也意味着全球經濟中的40%部分增長是穩定的,超過美國穩定全球經濟的水平,基本上決定了當期全球經濟增長近一半的水平。

  全球經濟增量的「貢獻者」

  從貿易角度看,扣除歐洲內部相互貿易的數據,中歐對全球出口的產品規模佔全球比重從1997年25.4%上升到2023年的34.8%,中歐從全球進口的產品規模佔全球比重從1997年的23.4%上升到2023年的31.3%,同期美國產品出口佔比從17.7%下降到11.4%,美國產品進口佔比從22.1%下降到17.0%。2022年中歐(不含歐洲內部相互貿易)向全球出口的服務規模佔全球比重33.0%,中歐從全球進口的服務規模佔全球比重32.6%,同期美國分別為17.9%和14.2%。數據表明中歐對全球經濟影響力遠超美國。

  中歐是全球經濟增量的「貢獻者」。除美國外,中歐是全球少有的具有完備體系的兩大經濟體,具有獨立運轉能力的現代產業體系、超大規模的市場體系、發達完善的互聯互通體系、儲備充足的人力資本體系以及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制度體系等,能夠同時從供求兩個方面穩定全球經濟增長。中歐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高達45%左右,而美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20%左右。僅從需求方面看,2023年中歐消費規模達到19.2萬億美元,超過美國17.6萬億的水平。按不變價以及扣除歐洲內部相互貿易數據計算,1997-2023年間,中歐對世界其他地區產品出口增長貢獻率高達30%,而美國僅為8.2%,中歐從世界其他地區產品進口增長貢獻率高達26.2%,而美國僅為14.4%;2012-2022年間,中歐對全球服務出口增長貢獻率高達30.8%,而美國僅為15.3%,中歐從全球服務進口增長貢獻率高達35.8%,而美國僅為17.2%。按不變價計算,1990-2023年間,中歐對世界投資存量貢獻高達48.4%(含歐洲內部以及中歐之間相互投資),美國為21.3%。中歐經濟影響力早已外溢到世界其他地區。作為雙方經濟發展質量承載者的中歐班列,截至2024年已累計開行超10萬列,覆蓋歐亞國家,對沿途經濟發展所起到的帶動作用難以估量。中國作為全球富有增長活力的新興經濟體,更為全球所期待。歐洲《現代外交》雜誌網站2025年1月刊發評論文章《中國2025:驅動全球經濟增長、創新與可持續發展》高度肯定中國對世界經濟、技術和生態格局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和積極意義。

  中歐是全球技術含量不斷提升的倚重者。歐洲是老牌的技術創新發源地。歐盟2024年12月發布的《歐盟產業研發投資記分牌》顯示,2023年歐洲工業研發投資增長了9.8%,超過中國(9.6%)和美國(5.9%)的產業研發投資水平。2024年9月,歐盟委員會正式公布了《歐洲競爭力的未來》報告鮮明提出,要將歐盟塑造成為科技革命的領導者、綠色轉型的帶路人以及國際政治格局變化中的戰略自主者。中國則是快速發展的技術創新經濟體。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佔據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中的26席,連續兩年位居全球首位。報告還指出,中歐被授予的專利數佔全球比重從2013年的30.6%上升到2023年的53.2%,美國從18.1%下降到13.5%。就有效專利數量看,2023年中國佔全球的24.6%,歐洲為23.2%,兩者合計為47.9%,而美國僅為18.8%。以綠色合作為例,中國貢獻了全球40%的新能源設備產能,歐洲則擁有最成熟的碳市場和綠色金融體系,2025年4月中歐雙方正式簽署《綠色科技合作備忘錄》,未來三年將共同投資150億歐元,聚焦氫能、儲能、碳捕集等六大領域,打造全球最大的跨國綠色技術研發聯盟。中歐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特別是在清潔能源、航空航天、生物製藥、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領域的進步,成為放寬全球資源約束、增進全球福利最可靠力量。

  全球治理的「主力軍」

  中歐也是全球多邊主義的支持者和全球治理的主力軍。歐洲歷來以高水平對外開放制度著稱於世,其一體化水平至今還沒有遇到超越者,而只有模仿者。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更加強調高水平對外開放和多邊經貿體制建設,致力於擴大以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為主的制度型開放。如,中國已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首次在全國範圍內對跨境服務貿易建立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推動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不斷擴大免簽範圍,提升人員往來便利化水平。數據顯示,2024年在華新設外商投資企業達59080家,比上年增長9.9%。中國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升使得中歐在全球範圍內推動合理有序的制度建設方面產生的共鳴越來越多、話題越來越多,為減少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不確定性、激發全球經濟增長潛力起到積極作用。

  中歐也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穩定力量」。自1975年建交以來,中歐關係一直處於穩步升級狀態。1998年中歐建立面向21世紀的長期穩定的建設性夥伴關係,2001年雙方建立全面夥伴關係,2003年中歐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2013年雙方發表《中歐合作2020戰略規劃》。2014年習近平主席歷史性首次訪問歐盟總部,提出建造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座橋樑,建設更具全球影響力的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中歐領導人會晤機制自1998年啟動以來已舉行24次會晤,雙方還建立了戰略、經貿、數字、環境與氣候、人文五大高級別對話和70多個對話機制,為推動中歐關係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習近平主席強調,中歐沒有根本利害衝突,也沒有地緣政治矛盾,是相互成就的夥伴。可以說,夥伴關係的定位使得原本只是各自發揮穩定全球經濟的政治力量衍生出中歐共同穩定全球經濟的合力效應。

  近年來,全球經濟一個顯著特徵是非經濟因素給全球經濟增長帶來的衝擊不斷,降低人們對未來經濟增長的信心和預期,遲滯全球福利增進。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再次指出,全球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仍然很高。因此,共同應對當今世界存在的種種不確定性和面臨的諸多全球性挑戰已成為今後中歐關係發展的內在要求。

  一是雙方具備政治基礎。過去50年是中歐攜手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的50年。「去風險」不應是「去中國風險」,而應是「去世界共同風險」。5月在中歐建交50周年之際,中方和歐洲議會決定同步全面取消對相互交往的限制。1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通電話時指出,中歐關係發展歷程表明,只要雙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坦誠對話,就能推動合作、辦成大事。

  二是雙方具有共同理念。中歐都堅持多邊主義,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等多邊平台開展合作;都支持自由貿易,主張維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致力於推進世貿組織改革;都樂見《巴黎協定》的達成和落實,在氣候變化、人工智能等事關人類未來的重大問題上保持溝通協調,增進全人類福祉。

  三是雙方具有可行的合作機制。過去50年中歐已在雙邊和多邊領域形成多個合作平台,建立多個對話機制,達成多項合作成果。在今年北京舉辦的中歐領導人會晤期間,雙方還將舉行戰略、經貿、綠色、數字等高層對話,以及經貿、文化、青年、體育、學術等領域系列活動,這些都將進一步鞏固合作基礎和深化合作共識。

  為動盪世界帶來希望願景

  四是雙方具有共同願景。凝聚共識、超越分歧,共同規劃下一個50年合作,攜手開創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更加美好的未來,已成為雙方的共同心願。正如5月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同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互致賀電中所強調的,「當前,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社會再次來到關鍵十字路口。一個健康穩定的中歐關係,不僅成就彼此,而且照亮世界。」歐盟領導人也表示,歐盟願同中國一道,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維護多邊主義和穩定的國際秩序。

  今日在北京舉辦的中歐峰會已向世界發出明確信號,中歐之間合作多於競爭,共識多於分歧,機遇多於風險。可以相信,中歐進一步加強合作,就一定能為減少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作出積極貢獻,為動盪不安的全球局勢帶來希望與願景,必將有利於開創世界和平與發展新格局。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