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輸署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新車登記中,電動車佔69%,其中內地電動車龍頭比亞迪以4902輛的登記量稱冠,佔據期內全港電動車登記量18356輛的26.7%,並再奪六月份銷量冠軍。而特斯拉以3889輛登記量及21.1%的市佔率位居其次。數據反映國產電動車迅猛的發展勢頭,也說明香港新能源汽車的普及進度。
但另一方面,香港在商用電動車普及化方面進展甚微,至今商用電動車(包括的士、小巴、大巴和貨車)市佔率不足一個百分點。相比之下,內地電車商用車的滲透率接近兩成,而在電動車應用領先的深圳市,早在2018年已實現的士100%的電動車,公交車亦已全面電動化。香港與深圳相比,可謂差距懸殊。
為實現205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特區政府一早畫下2035年不再接受燃油車登記的紅線,時間緊迫,但目前商用電動車的滲透率低得可憐。究其原因,除了香港地形複雜及電動商用車成本較高外,最大的掣肘是充電網絡不足,地域分布不平衡。
截至今年3月,香港十八區總共只有11188個電動車充電器,距離香港要達到15.5萬個充電器的目標相當遙遠。再說充電器分布不均,部分地區更是罕見充電裝置。有不少車主表示有興趣購買電動車,但因為屋苑無相關設施,依賴公共充電站,影響使用便利性,因而打消念頭。
更令人氣餒的是,香港的充電器不僅數量少,而且大部分是舊款的中速充電器。中速充電器通常需要3至8小時才能充滿電,而快速充電器只要半個鐘至1個小時就搞掂。有多少人願意為充電而苦等數小時呢?
普及電動車的關鍵在於做好充電網絡以及相關政策配套措施,尤其是大力資助屋苑發展充電網絡,同時要做好人才培訓及舊電池回收等工作。目前行政長官李家超正就新一份施政報告進行公眾諮詢,社會各界就如何推廣電動車積極出謀獻策,相信政府必定會認真聆聽,並形成具體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