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國家高度重視製造業發展,特區政府亦加速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去年的施政報告表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於以科技賦能,實現高質量經濟發展。香港正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積極培育新興產業。香港會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當前,國家正科學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香港也要為未來發展作好規劃。香港作為一個以服務業主導的經濟體,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佔由上世紀70年代約27%,2023年已下降至2.6%。在國家大力推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同時,特區政府亦多管齊下推動香港製造及新型工業產業的發展,完善新型工業發展策略和體制建設,目標到2030年將相關產業增加值提升至GDP的5%。這一轉型不僅關乎香港經濟結構的優化,更是提升整體競爭力的重點所在。
加強統籌協調產業發展
香港製造業發展面臨多重挑戰:土地資源緊張制約了高端製造設施的布局;高等院校的科研成果與產業需求存在脫節現象;政策支持體系統籌協調有待提升,資金使用效率需有待提高;技術工人和跨領域複合型人才儲備不足等。這些結構性問題的解決,需要在現有政策基礎上進行系統性優化。
提升政策精準性和執行力同樣至關重要。目前政府在推動產業發展時多數扮演「促進者」角色,缺乏系統性產業規劃。建議強化「新型工業發展辦公室」的統籌職能,整合創新科技署、投資推廣署等部門資源,制定清晰的產業發展路線圖。政策支持可重點聚焦綠色科技、高端醫療器械、智能製造等優勢領域,避免資源分散。此外,亦要簡化行政審批流程,提高資金發放效率,讓企業能夠更便捷地獲得政策支持。
區域協同發展將為香港製造業拓展新的空間。香港土地資源有限,但深圳、東莞等大灣區內地城市則製造業發達。建議香港與深圳、東莞等灣區兄弟城市合作建設「飛地產業園區」,形成「香港研發+灣區製造」的協同模式。同時,積極引導香港企業參與國家「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計劃,開拓內地市場。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的機遇,支持香港製造品牌走向國際,實現雙向開放。
在強化產學研合作方面,香港可借鑒內地成功經驗,例如江蘇南京埃斯頓自動化公司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研發模式。建議特區政府改革現有的科研資助機制,設立由產業界提出技術需求的專項基金,引導高校及科研機構開展針對性研發。同時,完善技術轉移激勵機制,將科研成果轉化成效納入院校考核體系,並允許科研人員以知識產權入股企業,進一步打通創新鏈條。
推出多元化融資渠道
完善的金融支持體系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保障。建議有關部門可協調業界推出「智能製造專項貸款」,為中小企業技術升級提供資金支持。此外,亦可考慮擴大研發開支稅務扣減範圍,將設備採購、人才培訓等納入其中。資本市場方面,可設立「新型工業化ETF」,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本地智能製造企業,形成多元化的融資渠道。
香港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通力合作。在政策制定上要突破傳統思維,在資源配置上要提高精準度,在執行落實上要強化協同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從「香港製造」到「香港智造」的跨越,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過程中,香港製造業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為「一國兩制」實踐增添新的內涵。
九龍城區議會議員